初三是“除夕”,初四是“初一”。
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句子属于一群忙碌于春节里的人们。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不能像平常人一
样按“标准时间”来过年,他们的“春节”总是姗姗来迟。他们称自己为“迟年一族”,并在网络上传递给亲人的信息,给相似境遇的人们互留祝福。
佳节人未行,礼物先动身
阿丽是揭阳人,现任市内某电视台的编辑。春节期间,电视台大部分节目都会采取录播的形式,好让辛劳了一年的员工们有个休息的机会。但即便如此,剪片、校对以及部分直播等工作依然需要大量人手去完成。为此,阿丽的领导把编辑分两班,年三十到年初三为一班,年初四到初七为一班。
阿丽最终分在了第一班。这既是部门的安排,也是她本人的意愿,“我和领导沟通过,初四开始休息,可以把后边的假期调上来,和家里人多聚几天。何况前几天的加班费更高一点呢”。
她说,其实一人在外地谋生,已经逐渐习惯了每逢佳节,亲人却不在身边的心情。她更为关心的,反而是怎么能够和亲人们可以团聚得更久,赚多一点钱来报答双亲,“至于哪一天回家,好像倒不重要了”。
年二十九那天,她和男朋友为父母买了一瓶价格不菲的洋酒礼盒以及若干衣物,并委托同乡带回家,“至少让父母在节日当天能收到我的心意”。
大年三十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她以“阿乔”的笔名在网络的博客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情。博文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众多跟帖祝福。跟帖者多是有相同境遇的“迟年一族”。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她很开心地告诉记者,“会把这些祝福带回家和家人分享”。
节日忙“捞金”,心内存歉疚
给阿丽留言的其中一名网友叫阿健,老家在山东的他笑说“远在千里,都能找到同病相怜的人。这就是网络的奇妙之处”。
他比阿丽还要忙,他是深圳的一名厨师,四天下来,“每天只能睡不到五个小时的囫囵觉”。
“年三十晚是一家团聚宴;初一会好友;初二回娘家、开年;初三虽然是赤口,但其实出来吃饭的人更多”。几天下来,他说自己不记得“挥了多少次锅铲,吸了多少油烟”。相比较阿丽的酬劳,阿健叹息收入“最后的数字还没下来,但节日里往往是‘旺丁不旺财’”。
“但即便如此,你也一定要做下去”。他说,事缘饮食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压力很大。酒楼酒楼,广东话读起来就是有‘走’有‘留’的啦!”前一段时间,好友包下来的一家川菜馆倒了,让他倍加珍惜现在的工作。
餐馆的旺季总是节日,让他多了一份对亲人的歉疚。“老板说我初三晚上就可以走了。回到家,一定给家里人好好整一份大餐,补偿他们”。电话那头,这位山东汉子的声音似乎有一丝哽咽。
奋战拼业绩,归期犹未定
小娟没有看到阿丽的博客。但她在百度上搜索很多“回不了家过年”的帖子上留下自己的祝福。她来自梅州,从事的地产业本不属春节期间“勤奋”的行业,但去年国际金融海啸引发的寒潮,让她留在了广州,而且归期未定。
“年三十早上还在做方案。年初一大早我们就开始做特价促销了。整个计划到初七才告一段落,后面还有盘点……”她说,自己已经很疲惫了。
让她略感欣慰的是,年初一代理楼盘的看楼客之多,出乎意料。她分析,现在人们还是有购房能力和需求的,“只是大环境不明朗,观望的多了”,“一待风向转变,往日的盛况还可能重现呢”。
她的归期如今还不能确定,年三十晚上,她拨通家里的电话时忍不住哭了,“现在准备通知家里人到广州来过节呢”。
这几天晚上,她都在网上晃悠,寻找“迟年一族”的帖子,互相获取心灵的慰藉。她很早想好了“迟年一族”的名称,“我寻思着叫‘晚春’、‘晚年’都不好听,干脆叫‘迟年一族’吧”。
“其实我们的遭遇比你想的好。属于我们的春节虽迟,但最终还是会来的嘛。”爽朗的客家妹子,在QQ上给记者留下了一张巨幅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