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IPO了吗?”这一周以来,创业板IPO申报成了茶余饭后资本市场上最热闹的话题。首日“108将”的“初露锋芒”,其背后流露出的是企业、创投、券商、律师等整个创业板上市产业链上每一个关联方对于十年磨一剑的翘首企盼。
但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CBN透露,26日报送材料的企业并不一定都能成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5日后中国证监会受理审核材料,才表明企业进入审核程序。
“已经申报上去了,目前只能等待结果,我们也不可能提前知道消息。”一家首日申报企业向CBN记者表示,如果创业板的申请不成功,也有可能转申报中小板。
创业板聚焦9大行业
对于首日参与申报的108家企业,此前媒体已有众多猜测。在CBN记者拿到的一份摘自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资源培育指南(内部使用)》的参考意见中明确标出了创业板发行上市重点关注行业,其中主要包括9大部分:计算机、集成电路、互联网、通信、消费电子、光电显示等电子与信息技术企业;农林牧渔、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生物医药技术企业;连锁经营、高技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及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与高效节能等环境保护、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及节能、环保改造企业;先进制造技术设备、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电基础件、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与服务提供企业;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空航天、地球、空间及海洋工程、核运用技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
中华创投协会一位会员创投机构负责人透露,此前,深交所曾经就第一批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广泛征求过券商和创投界人士的意见。而该创投协会也曾经书面回复过深交所。
上述人士认为,深圳创业板在两高六新的基础上,首批企业将会突出中国特色,尤其是针对高利润、高增长的创新型企业。
企业“108将”等待受理函
根据公开消息,首批申报创业板的108家企业中,包括天津三英焊业股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
CBN记者通过致电接近企业人士也获悉,本报此前系列报道中报道过的某管理软件公司和某医药公司也在第一日申报企业之列。
首日参与申报材料递交的某企业董秘告诉记者,证监会早于正式受理材料申报前,已对手握拟上市项目的券商进行了摸底,并在正式受理日之前召集保荐人以抽签形式决定申报秩序。由于每家保荐机构手握数量不等的项目,项目先后的申报顺序则由保荐人自行排定。
据上述董秘描述,申报首日,按照抽签先后次序的券商们需在证监会大厅等候,随后有组织地进入四楼会议室外,待正式进入会议室上交材料。
上午10:00,他与保荐人一同进入会议室,他告诉记者,共有4位审查人员认真逐一地按照申报文件的要求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我们从3月底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就开始积极地准备材料,所以整个检查材料的过程很顺利,现在我们就等着证监会预审后的反馈通知了。”他说。
而另一家也赶上首日申报的企业CEO则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了。”
据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从知道可以正式递交申报材料到赶上首日申报受理,只有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上个礼拜,我们和券商一直都在加班加点制作材料,接下来我们将在券商的主导下配合完成一些审核工作。”
一家首日申报的医药公司的人士透露,该企业首日申报主要是看重第一批创业板公司的宣传效应。“都等待10年了,第一批上创业板的企业必然会得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证监会只是对申报材料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券商出现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或是不齐全的可能性不大,企业应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受理函。
本土创投、券商终将迎来收获期
创业板的一举一动牵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神经,随着越来越多的拟上市企业里融入创投的身影,证监会门口一派热闹的场景,似乎让坚守了三五年的他们看到上市、退出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但是,相比于企业,本土创投的心态显然沉稳很多。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肖冰告诉记者,申报首日确实已有几家企业上交材料,之后还会陆续有项目材料递交。
松禾资本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首日当天只申报了一家企业,但接下来还会有4~5家企业在年内赴创业板上市。其网站上显示,这些企业包括国内最大的保险评估公司、华南地区最大的健身会、提供视频会议技术的公司、研发海量存储项目的公司,以及一家从事安全芯片方案设计的公司。
与创投们有着相同心态的券商也大多向记者表示,申报不会急着赶在一天里,会陆续地递交企业的申报材料。“这周末我们还有企业会去申报,但我们第一批申报的企业肯定是优中择优,有很大把握的。”某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第一批都是符合‘两高六新’标准的企业。”
德同资本邵俊告诉CBN记者,非常看好创业板,该机构人民币基金所投项目大部分都看好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的退出渠道。他认为,未来在中国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上市的投资途径或将取代以往两头在外的投资模式,将占据中国VC的主导地位。
但在没看清楚第一批创业板退出企业的盈利模式之前,也有不少外资创投表示将继续观望,北极峰创投合伙创始人邓峰就曾表示,“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