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中外家电产业的根本差距不在品牌或产品上,而在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上。对正在全球扩张的中国家电产业来说,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产业任务。
基于规模的并购无助于工业体系构建
发达国家领先产业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强大的工业体系。这一工业体系包括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和设计能力、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工业体系的独立和健全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这是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筹码。
如果把工业体系比喻成一栋大厦的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设计就是大厦的钢筋混凝土架构,拥有之后可以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制造能力。中国家电产业虽然具备了世界级的制造能力,但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却面临“缺环”的局面。以平板电视为例,日韩彩电业拥有从基础研究、零部件到显示屏再到整机的整套研发和生产制造流程,而中国彩电业除了组装整机外,在产业上游研发环节上基本上是空白。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外资企业关键部品的分销商,中国制造实为“中国组装”。
海外并购是完善产业体系的一条捷径,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近年来的并购大部分集中在抢占制造能力上,而不是完善产业体系上,结果往往是企业规模扩大了,但是企业效益和全球的产业地位却没有改变。当前全球技术资源状态以及技术变更速度的加快,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产业竞争方式,以速度为支撑的技术竞争已成为主流,中国企业应该借鉴更好的发展方式。
在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长虹控股韩国等离子鼻祖欧丽安等离子显得比较“另类”,这是一次超越规模而基于技术“种子”的并购。长虹以此为平台充分整合国内外的科研力量,形成了立足国内基础技术研究、技术升级及产业配套的科研平台,一条完整的平板电视产业链正在形成。这意味着我国彩电业在平板时代将形成与CRT时代一样的国际竞争力,对完善我国家电工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实现了向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工业的转型。
自主创新夯实中国家电工业体系
跨国技术并购不是一般资产的获取,而在于获取被收购企业的专利技术以及可以使技术持续和完善的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同时,基于核心技术的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从而快速地获得与本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新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而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
日本和韩国的许多知名企业都是引进技术之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发展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企业自主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长虹并购欧丽安等离子也是在走一条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并购两年多来,长虹与欧丽安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长虹建起了包括基础技术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艺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在内的一整套技术研发体系,从而形成了以位于四川绵阳的虹欧公司为核心、北京PDP研发中心和韩国PDP研发中心为技术支撑的等离子研发体系,长虹掌握的等离子屏专利总量达600多项。技术资源的整合发挥了明显的协同效应,为长虹等离子的海外销售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