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首批10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5倍,远远高于中小板。估计这10家公司的开盘市盈率可能会冲到100倍左右。那么,这样的价格是否合理呢?
中国创业板定价和估值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参照中小板的方法。所以也不知道这10家公司的发行价是怎么估出来的?希望相关机构能够简单明了地公布其估值方法,以证明自己不是在投机炒作股价。
对于创业板估值,有人说创业企业普遍具有非线性成长规律和业绩波动性大的特征,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等常用的相对估值指标,应该加进增长率因素,以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不足的缺陷。于是,很多人照搬照抄地建议采用PEG估值法,即“PEG=(每股市价/每股盈利)/(每股年度增长预测值)”,是市盈率和收益增长率之比。但是PEG估值法就一定能够弥补缺陷?适合中国的创业板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PEG的根本用意不是用来预测未来。PEG法是彼得·林奇的发明,他是据此来选股,当某只股票PEG小于1时有可能被低估,当PEG大于1时说明该股被高估,而此法也仅仅只是一个试错的依据。而且PEG法只适用于原利润基础稳定的公司,而周期性行业和项目类公司等不适合PEG估值法。实际上PEG法也是一种过往业绩和趋势分析法。但是,我们知道创新型企业的卖点都是全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生存法则,而且成立年限较短,既往收益记录的参照性不强。以此来衡量股票价格和价值则误差可能较大。因为历史数据虽然确定性高,但前瞻性较弱,而预测数据虽然前瞻性强,但不确定性较高。况且,既往收益记录的意义仅仅在于它预示着未来收益状况可能出现的变化,未必能成为未来收益率的判断根据。其中商业周期、宏观经济背景、运营模式和企业家团队的变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和竞争加剧等法则表明,任何陡峭的增长曲线都会逐渐趋平,就看转折点在什么时候。近期,笔者与一些中小企业主沟通时发现,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转折点就在上市后,尤其是一些有原罪、非正常化快速成长和“包装上市”的企业,都想通过上市来“金蝉脱壳”。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有野心的企业家想通过资本市场来成长为伟大的企业,但企业家的良心很难用PEG算出来。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现实是,很多公司为了实现上市,经常在过往的业绩中“掺水”,直到瞒不住的时候再一次性追溯调整,所以用PEG来估值有很大的风险。
其实,全球各个创业板市场都有估值困惑,只是成熟市场在IPO定价时适当贴现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中国的创业板在估值时究竟应该贴现哪些因素?
笔者认为首先得加进风险溢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短炒毁市”。实际上此次创业板定价已经结合了成长性,所以在估值时就不能再期望更高。毕竟创业板盘子小、流动性弱。如果定价相对合理,不是特别离谱,一、二级市场价差很小,则可以鼓励一些投资者长期持有,而忽略暂时的流通性。可是,创业型企业的未来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鼓励长期持有,就相当于长期冒险,因此企业的成长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要呈一致性。定价时应该加入时间因素,首次定价应该贴现一部分未来的不确定性,应该考虑“负成长”的风险,而不是一味叫卖“正成长性”。
其次,创业板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宏观经济状况良好时可以爆发式增长,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减速或衰退,最先面临经营风险或破产的就是中小企业,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全球金融海啸后,中国倒掉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现存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的挑战。况且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如果一些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一旦被监管层发现,则有直接退市的可能,最终受害的还是投资者。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创业板股票时和投资银行保荐人在定价时,一定要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
笔者建议投资者最好使用自己最熟悉的估值方法,选择能看懂的公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随时加入一些体现不确定因素的变量,灵活运用。比如,神舟泰岳曾是在中小板排队等候IPO的企业,其数据和材料经过一番整改后,现在却成了创业板中的“大王”,卖价和融资额远远超过了当初的中小板IPO计划。这样的企业用中小板的估值方法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