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认为,上海文广的这次改革,标志着中国电视业改革走出了最重要一步,对于做大做强广播电视媒体、繁荣广播电视内容制作市场、拓展现代媒体产业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从资本市场来说,上海文广此次的制播分离,给市场一个最大的想象是,未来社会资本亦有机会成为制作公司的股东。尽管目前一些广电、出版和新闻单位通过剥离非采编业务,如广告和经营等,组建了上市公司,但一来其数量和规模小;二来这些已上市的公司基本是打着政策 “擦边球”,致使其上市方式的可复制性不大,影响了后续更多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亲密接触”。像上海文广旗下的第一财经频道,一直有上市的打算,但因受制于相关政策而到现在也无法成行。如今,上海文广迈出了制播分离的关键一步,使传媒产业今后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可以预期的。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至少从经济看来是如此。但是,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相比,中国整体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不相称的,尤其缺乏相应的国际话语权,不能制造议程和话题,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出现此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与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走不出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业虽然比之过去有大发展、大繁荣,但基本局限于国内,还缺乏走出去的实力。这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巨头。现在垄断国际文化、舆论和思想阵地的是美欧少数几家传媒和出版巨头。他们充当国际舆论和正义的“裁判官”,输出思想和文化,而中国众多的传媒和出版机构,现在还只能做一个“旁观者”。
此种现象当然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国家利益的维护,因此必须改变。造成中国文化和传媒产业相对落后的一大根源,是管理体制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也在这个领域进行改革,但往往只是在行业和部门内翻来覆去,自我修补,因此,很难走出开创性的大思路。从文化和传媒产业的特性来看,需要高度重视金融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资本运作对于产业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的文化和传媒领域,政府几乎是唯一的投入主体,因而也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文化和传媒资源,从而导致民间资本的进入的门槛太高。
广播影视实行的节目生产管理体制的“制播合一”,就是这样一种体制。“制播合一”是一种自产自销的节目生产方式,不仅存在着成本浪费,而且也会造成专业分工不细,队伍膨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壮大。从世界广播影视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要走向“制播分离”阶段。目前,我国多数电视台也在进行“制播分离”的探索。但由于人们在观念认识、管理体制、交易机制、配套措施等方面没有理顺,现阶段的制播分离模式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从制作方来看,台内分离的节目制作公司,很多都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没能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播出方看,我国电台电视台在管理上行政色彩浓厚、管理层级过多、管理模式僵化、效率低下,不适应制播分离改革的需要。此外,播出方占据主导地位,常常任意修改与制作方的合作约定,也严重影响到制作方的利益。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进一步推进广播影视的制播分离改革。在未来,中国传媒类企业走市场化、公司化,或许是一个发展趋势。
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内容传输手段和渠道的增加和升级,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报纸出版和其他文化产业构成了巨大挑战。另外,与民众对多样化、高水平的文化和新闻的需求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大。中国的文化和传媒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后面的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