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与松下的菜单结构简析
当我于22点走出PChome“温暖如夏”的办公室,在魔都又一场凄风苦雨中步行到达停车的小区里才发现,我的那辆小车竟然被前后两辆大排量的轿车挤在中间,车前车后的空隙不足5公分。看来是小区业主已经认定我这辆车今晚会在此过夜,所以丝毫不留半点容我左右腾挪的空间。我坐到车里,尝试了10分钟,然后沮丧的发现以自己的车技是完全没有指望在不刮蹭前后车辆的前提下把车开回家了。于是,下车、锁门,去公司楼下的超市买了宵夜,接着上楼,开始动笔写这篇对比评测的下篇。
在开始文章前,请大家首先参阅《奥林巴斯E-P2与松下GF1对比评测
上篇》。在上集中我谈到了两款相机的发布故事以及它们在机身整体外观上的一些差异。从本篇开始,我们要进入大家更为关心的画质问题,不过在此之前还是有一些东西需要交代。
有网友问我为什么在上篇中没有写奥林巴斯E-P2和松下GF1的机背屏幕,其实这并不是我的遗漏,只是我想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菜单功能的开篇带过。如果光从性能参数上来看,奥林巴斯E-P2仅仅23万像素的屏幕对应松下GF1
46万像素的高清屏是完全没有胜算的。实际情况当然也是高清屏的画面更加细腻美观,但奥林巴斯在这个环节中也并非一败涂地。
由于松下GF1采用的是一块3:2屏幕(看起来很像是LX3上用的那块),所以在进行M4/3标准4:3画幅的取景时,屏幕面积并没有被完全利用到(画面两边有垂直的黑边),因此看起来它的显示面积还要比奥林巴斯那块屏幕小一点。只有当两款相机都将画面放大显示时,松下的画面才能撑满屏幕,显示出这块屏幕的整体威力。
但是,奥林巴斯E-P2的屏幕虽然在分辨率上相对较弱,但HyperCrystal屏幕在可视角度问题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我这里有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拍摄的E-P2与GF1的屏幕可视角度对比,很显然,奥林巴斯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一些。
菜单结构方面,我并没有指望E-P2能与其他奥林巴斯产品有怎样的不同,所以熟悉的黑白灰黄四色界面依然很眼熟的出现在我面前。值得提一下的是,我一直很喜欢奥林巴斯把“设定存储卡”——实际就是格式化存储卡这个选项放置在所有菜单的第一项上。因为我几乎从来不使用照片删除功能,每次新拍摄都会习惯性的格式化一下存储卡然后再开始拍摄。所以奥林巴斯的这种设定要比那些把格式化功能塞入到“设置”菜单,而且还放在倒数几项中生怕你误操作的机器好用的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喜好问题。
当某些来历不明的家伙在网络上爆料说未来的E-P2会有一种叫做“西洋镜”(Diorama)的艺术滤镜时我还很疑惑这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效果。结果等我跑到杭州参加E-P2发布会的时候,就听见旁边宾得展台的朋友在愤怒的大喊“抄我们的”!等我刚明白原来这个功能就是宾得早已经出现的“小模型”效果后,我又听见宾得在嘀咕“还是抄我们的。。。”——这次他们说的是奥林巴斯E-P2新增的另外一项艺术滤镜:负片冲印效果(类似宾得K-x出现的‘正负逆冲')。
有关于奥林巴斯E-P2新增加的这两个艺术滤镜实际效果请允许我稍后再说,反正我也没有指望奥林巴斯能够在菜单上玩出什么花样。不过至少场景菜单中这几张示意图片的应用还算比较养眼,改变了以往我们对于奥林巴斯E系统产品唯有黑白灰黄四色的传统印象。
本机在对焦上新增加了一个自动焦点追踪功能,只要把对焦方式调整到最后一项C-AF
TR上即可。我们把焦点瞄准取景画面中的苹果玩具,然后移动镜头让苹果在取景画面中游动。。。厄,抱歉,焦点居然完全不动!原来,我以为奥林巴斯E-P2的焦点追踪方式会像是松下GF1采用的那种只要半按快门开始追踪,然后即使你放开快门,无论物体怎么移动相机焦点都会自动开始跟踪。而事实上,奥林巴斯的AF-Tracking动作必须是在半按快门下才会启动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手指一松开快门,相机就会立即放弃追踪。
对我来说,这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事实上这种对焦方式对我来说实在是很少会用到,不过对于一些摄影新手来说可能会对他们拍摄小幅运动的物体有一定帮助吧。
转过来看看松下GF1的菜单,感觉和LX3的菜单样式也是很相近的。可以注意到,为视频有一个单独的菜单选项。这里需要插一句,有网友问我这两款相机在视频拍摄中哪个更好一点。我只能回答各有千秋:两款相机都是720p,最终画质我看起来真是没有什么差别。松下的优势是可以采用AVChd进行编码,生成的文件要比奥林巴斯的motionJPEG小不少,而且一次拍摄的时间长度也更宽松一点;奥林巴斯则拥有高保真的立体声线性PCM录音(别忘了奥林巴斯还做录音笔生意),如果搭配那个EMA-1麦克风适配器与外置麦克风,想来录音的效果绝非松下那个单声道可以比拟。
本机同样拥有胶片模式,这里提醒一下很多说松下相机无法调节降噪程度的朋友(还真的有很多人,甚至包括媒体也说松下DC无法调整降噪程度),事实上在这个菜单上就能找到调节NR降噪力度的选项,而且松下相机可以单独为某种胶片模式配置独立的降噪设定。
松下GF1还额外加入“我的色彩”模式,该模式需要将相机模式拨盘调整到特定位置后启用。我感觉这个设定完全就是冲着奥林巴斯以及其他注重机身内后期特效处理的相机而去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色彩模式,而且还有整整7种可以选择。有关这个部分,我也会在后文中提到。
另外,诸如场景模式以及场景模式中的一些细节设定,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在有关菜单部分的最后,我想要说的是两款相机都带有自己的快速调整菜单,且都能做到不遮挡取景画面。松下GF1是直接在机身上设定了一个Q.Menu快速菜单按键,而奥林巴斯则是按下方向键中央的OK键启动菜单。我个人比较喜欢松下的设置,一是字体比较大,而且选项可以自由设定。而奥林巴斯的菜单选项实在多了一点,有时候要找个什么功能还得从上向下翻好几页——其实只要列出最常用的那几个项目就好了嘛(最好能让用户自己定义项目)。
奥林巴斯E-P2/松下GF1 iso画质对比
从理论上,奥林巴斯E-P2与松下GF1使用的应该都是由松下提供的M4/3 live
MOS,但是由于两家厂商在电路设计、处理器设计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画面效果实际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下高感光度下的画质问题,这几乎已经成了所有数码相机评测中用户最为关心的部分。
奥林巴斯E-P2 ISO 100、200
松下GF1 ISO 100、200
这些对比图片都可以点击观看大图,两款相机全部被设定在自动白平衡上,降噪开启,默认水平。每组对比画面都有四张,上面两张是奥林巴斯E-P2,下面则是松下GF1。
我们其实完全可以略过iso 100、200的对比而直接观察iso
400和800。对于我们日常拍摄来说,只要你的镜头光圈不至于太寒酸,通常这两档感光度已经能够覆盖你绝大部分的拍摄需求。我们以往把4/3规格的感光元件可靠画质iso上限设定在800左右,原因是早期的4/3感光元件由于面积比较小,在高感光度的噪声控制上不如APS-C幅面的产品。但是,随着这几年感光元件品质的不断提升以及相机降噪程序功能的日渐完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很放心的在4/3和M4/3机身上使用iso
800或者更高的感光度。
奥林巴斯E-P2 ISO 400、800
松下GF1 ISO 400、800
我认为,奥林巴斯E-P2与松下GF1在高感光度表现上的差异正是从iso800开始出现的。可以发现,当感光度上升到iso
800后,奥林巴斯的画面实际并没有产生太明显的变化,而松下GF1的降噪程序启动导致画面的锐度开始下降,而且在一些大面积色块(比如绿、红、蓝)中也开始出现洋红与青色的杂讯。
当感光度进一步上升后,松下的降噪程序开始抑制画面中伪色讯号的出现,但于此同时画面的细节与锐度也被进一步的削弱。相比之下,奥林巴斯E-P2在iso
1600下的表现简直可以用令人吃惊来形容。在感光度ISO
3200这种对于M4/3来说已经非常极端的高感光度下,奥林巴斯E-P2的画面虽然颗粒明显,但总体依然具有些许的可用度,而松下GF1则已经超过了极限值,画面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了。
奥林巴斯E-P2 ISO 1600、3200
松下GF1 ISO 1600、3200
事实上,奥林巴斯E-P2机身上还有一档ISO
6400,不过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拿出来看的必要了。有网友指出这两款相机在高感光度下出现的画质差异是否是因为奥林巴斯的降噪算法做的更好一点,我觉得这是肯定的——前提是两者使用的都是同样的Live
MOS。毫无疑问,奥林巴斯的TruePic V引擎(没有四代,TurePic III+后直接出五代)在噪声处理这个问题上性能要优于松下的维纳斯HD。
我也尝试着使用关闭降噪处理的RAW文件来对比两款相机的实际原始画质,但是最终却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
我采用了最新版本的Olympus Studio 2.3来解E-P2的RAW文件,用Adobe Camera RAW
5.5来解GF1的RAW文件,两款软件都完全关闭降噪处理,但最终的结果差异非常巨大。我认为下图中松下GF1的RAW无降噪画面是真实可信的,但使用OS
2.3解开的E-P2文件虽然“号称”无降噪,但画面之纯净,与直出JPEG品质之接近都很令人怀疑。由于目前的Adobe Camera
RAW软件还无法解码E-P2的RAW文件,因此我没有办法把两种RAW文件放到同一个软件平台中进行解码并处理,所以,下面这组对比极端强烈的测试画面实际很可能是无价值的。我会在等到Adobe Camera
RAW支持E-P2解码后重新进行这个步骤的测试——即使结果依然是松下GF1落败但至少也算是输个明明白白。
奥林巴斯E-P2 ISO 1600、3200 RAW2JPG NR OFF
松下GF1 ISO 1600、3200 RAW2JPG NR OFF
所以,我认为,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是先对比两款相机直出JPEG的画面来判定两者高感光度品质的高下更为现实一点——实际这也更加符合我们平时的使用习惯。考虑到在相对明亮的测试平台上拍摄的对比画面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展现两款相机的高感光度画质,因此我前几天把两款机器带回家拍摄了一组夜景对比照片。这组照片目前已经上传到本站E-P2/GF1的产品库内,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对比查看。为了方便起见,我只把iso
800/1600这组画面拿出来做了100%截图对比。
结果依然是倾向奥林巴斯E-P2的,而且差距相当明显。我一直觉得松下在降噪程序设计方面有待提高,LX3如是,GF1也如是。
奥林巴斯E-P2 ISO 800、1600
松下GF1 ISO 800、1600
我这里还有两张实际生活中拍摄的同一场景画面,主角是钻在猫隧道里的我家“小刚度”。上下两张照片全是采用松下20mm
F1.7镜头拍摄的,上面为奥林巴斯E-P2,下面为松下GF1。两张照片拍摄时都是用了iso 800的感光度。
E-P2@ iso 800
我们可以发现,松下GF1的画面相对奥林巴斯E-P2显得更加清冷一点,这是两款相机自动白平衡的取向所致。注意观察两张照片中猫隧道的色彩纯净度,奥林巴斯的画面没有什么问题,而松下则有黄蓝两种色彩的伪色信号出现。另外,松下的降噪程序也使得画面中的细节与锐度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请记住,此时两款相机的降噪都是设定在默认的中等水平上。
GF1@ iso 800
即使还没有进行在同一RAW解码软件下的原始样张对比,但我想现在给出一个“奥林巴斯E-P2在高感光度下的画质优于松下GF1”的结论大家应该不会反对吧。
奥林巴斯E-P2/松下GF1 同镜头画质对比
有网友要求看看同一款镜头在松下、奥林巴斯两款机身上会有怎样的表现。为了公平(方便)起见,我动用的就是两枚套装饼干头,它们分别是:奥林巴斯M. ZUIKO DIGITAL 17mm f2.8 和 松下 LUMIX G 20mm F1.7
ASPH。拍摄场景是我们公司的天台,相机被设置在iso 100感光度上,默认标准色彩模式(胶片风格),镜头光圈被固定在F5.6上。
首先是奥林巴斯M. ZUIKO DIGITAL 17mm f2.8:
奥林巴斯E-P2
松下GF1
奥林巴斯M. ZUIKO DIGITAL 17mm
f2.8这支镜头在造型上是比较成功的——小巧轻便,用来搭配乳白色的E-P1相机倒是真的很能令人赏心悦目。受到饼干设计的限制,该镜头的中心画质与边缘画质有一点点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该镜头还是一直很值得拥有的轻巧镜头——当然这一切是在松下饼干推出前。
17mm F2.8 中央部分(左:松下GF1 右:奥林巴斯E-P2)
如果不考虑冷暖色调问题,我的确很难分辨出使用奥林巴斯M. ZUIKO DIGITAL
17mm
f2.8时,两台相机中央部分的画质高下。这个结果也完全是在我的意料之中。而在边缘画面时候。。。厄,一样的色散让我也说不出两款相机谁好谁坏。
17mm F2.8 边缘部分(左:松下GF1 右:奥林巴斯E-P2)
其实我们真正想看的是LUMIX G 20mm F1.7
ASPH这支镜头的表现。该镜头一经推出,马上就抢过了奥林巴斯饼干的风头——F1.7的光圈实在要比F2.8大太多,应用面也一下子扩展许多。可能是因为松下没有机身防震技术,所以在无法安装O.I.S系统的饼干镜头设计时不得不把光圈弄大一点的缘故。但是无论如何,松下的饼干镜头无论是规格还是实际表现上超过了以光学性能见长的奥林巴斯也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奥林巴斯E-P2
松下GF1
中心部分两者依然没有什么差异,但我总感觉好像这个画面好像细节比17mm镜头更丰富一些似的。
20mm F1.7 中央部分(左:松下GF1 右:奥林巴斯E-P2)
在边缘部分,尽管使用的是同一支镜头,但是奥林巴斯的边缘画面有很明显的紫边而松下的表现就要好很多——这是图像处理引擎的功劳,也可以说是原厂机身配原厂镜头效果要比兼容机身更好一些的真实体现。事实上,不光是E-P2,当我在杭州使用E-P1机身+这支20mm
F1.7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同一支镜头奥林巴斯的紫边会更明显一点。对于松下来说,他们完全有理由在开发镜头时与机身做更多的搭配测试与调教,而奥林巴斯就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
不过话说回来,当两款机身都用的是奥林巴斯镜头时候E-P2也没有占什么便宜(依旧有色散和紫边),所以在这个对比环节中松下的表现又超过了奥林巴斯。
20mm F1.7 边缘部分(左:松下GF1 右:奥林巴斯E-P2)
下面是两张长时间曝光下的西湖夜景,算是两款相机用自己套头的一次画质展示吧。
奥林巴斯E-P2 17mm F2.8
松下GF1 20mm F1.7
两款相机新加入的特殊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款相机在拍摄模式上加入的一些新东西。首先是奥林巴斯E-P2:
“i-ENHANCE”是奥林巴斯开发的一种新色彩模式。在奥林巴斯的官网上,这种模式的作用写的很玄妙“它专门设计用来表达拍摄瞬间的情感。”实际上呢,这个模式的作用因为大家发现如果采用标准色彩模式,拍摄的画面虽然细节丰富,反差较低,但画面看起来有点“闷闷”的感觉(左);如果采用vivid鲜艳模式呢,画面整体变得很艳丽,但是画面整体对比度也因此提高了。而过高的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可能会损失一定的画面细节(中);新的“i-ENHANCE”色彩模式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智能增强”的意思。它能够自动分辨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部分,然后自动对主体物体提升色彩饱和度使之变得更加艳丽,而背景部分则不做处理以求获得更多细节(右)。
我个人认为这种色彩模式整体还是走艳丽路线的,只是不会像vivid那样夸张和容易过饱和,所以从此以后我这个喜欢艳丽画面的人就把默认的色彩模式从vivid改成i-ENHANCE了。
新增加的两个艺术滤镜,负片冲印效果看起来只有这一种黄绿色调。对比宾得“正负逆冲”数字滤镜那种色彩变化多端但不可控的特效,奥林巴斯E-P2的优点是效果可以预估,缺点是缺乏变化。如果这两者能够结合即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可以自由选择最终冲印色调的“负片冲印”功能,那就相当完美了。
“立体效果”这个翻译,还真不如人家“小模型”来的简单明了。不过,宾得那个“小模型”数字滤镜有一个很麻烦的地方就是单次操作,这种模仿移轴镜头产生的焦点感觉并不强烈。通常我都要用2-3次效果叠加才能得到一张小模型感觉比较强烈的照片。用奥林巴斯的这个新艺术滤镜就不用那么费时费力了——一次效果就很强烈,当然你也没有后期效果叠加的功能可选。。。
下面几张是采用之前就出现过的一些艺术滤镜而获得的照片。比如下面这张马路歌手采用的是怀旧照片颗粒效果。
下面这两张图片,左面是标准色彩模式下的黄豆,右面则是“浓郁色调效果”带来的黄豆——显然是右面的画面更加好看动人啊!浓郁色调效果这个滤镜平时用的不太多,但偶尔用一下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么!
然后是松下GF1的“我的色彩”滤镜。松下一共提供了“富有表现力 / 乡愁怀旧 / 纯洁自然 / 文雅上品 / 单色 / 动态艺术 /
轮廓 / 自定义模式(可调整色彩、亮度、饱和度)”这8个选项,大家不妨猜测下下面7张图片究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效果(不包含自定义)。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对比强烈的“轮廓”效果。比如下面这幢位于浙江某个不知名小村庄里的老房子,用普通模式拍摄的画面看起来有些平淡,但是用了“轮廓”效果后画面对比度一下子被提升了,建筑显得更有斑驳的历史感。整张照片看起来更具有一些绘画作品的感觉,原本平平淡淡的画面转眼间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更多奥林巴斯E-P2实际拍摄样张
下面,我打算向大家展示更多一些我使用奥林巴斯E-P2和松下GF1这两款相机拍摄的样张,同时也想和大家聊聊我在试用这两款相机时遇到的一些感受。
奥林巴斯E-P2这款产品对我来说上手很容易,因为无论从机身还是操作上来讲它都和E-P1相差无几,最明显的差异就是那个VF-2取景器了。对于这个取景器,怎么说呢,我的感觉很复杂:首先,有这个电子取景器当然要比没有好。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在使用中长焦镜头后以LCD取景的持机方式很难保持稳定。问题是,当年我是在用E-P1加装接环加4/3系统的长焦镜头时产生要有外置EVF的需求的。但等到后来,我发现如果使用转接环加4/3镜头来配合E-P1/E-P2就失去了M4/3小巧轻便的优势,所以开始把目标放在那些饼干头或者轻便的小M.ZD镜头后,我觉得似乎有没有EVF也是无所谓了。
奥林巴斯144万像素的外置EVF,从视觉效果来说的确是无以伦比,充分向人展现了EVF做的好也能实现接近甚至超越光学取景器的视觉效果(这里的超越主要是指机身参数、白平衡的直观显示等)。但是我一方面觉得这个取景器在机顶上的高度显得略高了一点,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该配件的加入而导致E-P2整套价格非常高昂而觉得有些失落。
在相机使用感受方面,我之前已经另行撰文赞过奥林巴斯机背上的双拨盘设计。虽然这种一横一竖的设计多少还有点“形式主义”,但总体感觉要比松下GF1上可以直接向下按的三维拨盘感觉好用一点。有网友询问E-P2在对焦方面与E-P1有什么改进,我只能摇头摇头,完全就是一样的东西。
有关这个对焦系统的话题,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奥林巴斯E-P2 松下GF1自动对焦系统对比
我有两点想请大家注意:首先,本段落内的图片实际是按照感光度高低来排序的,而下面这张我家小猫“黄泥螺”的靓照的感光度实际已经高达ISO
1600。如果说这张照片是采用某款旗舰级别的DSLR所拍摄的,那么这样的高感度画质自然毫不稀奇。但是,这是一张采用M4/3规格感光元件拍摄的iso
1600样张,感觉就有些不一样了。我之前已经说过奥林巴斯E-P2的高感光度表现几乎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我们是否有理由期待E-P3或者未来4/3系统的新旗舰(E-5?)在高感光度上能够实现更高的画质效果呢?
下面这张小朋友照片用的感光度是iso
3200。我承认这并不是什么高感光度测试样张,而纯粹是因为我拍摄时设错的感光度而无心插柳了。之前一直有网友在恨铁不成钢的抱怨,为什么E-P1没有内闪,没有EVF,如今EVF的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而内闪依然没有能够在E-P2上出现。不过我也想提醒大家,有了这样的高感光度表现,再加上奥林巴斯机身上的4级防震系统,再加上一枚大光圈镜头。。。你真的还认为内闪是必不可少的吗?
更多松下GF1实际拍摄样张
前面说到了大光圈镜头,事实上我手上这套松下GF1套装中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已经有所了解的“女友一号”,而是这枚2Omm
F1.7套装镜头。这支正式名称叫做松下 LUMIX G 20mm F1.7
ASPH的镜头是如此方便好用,成像又是如此出色,以至于我后来无论是使用GF1机身还是奥林巴斯E-P2机身都习惯把这支镜头装上去。
从外观上来说,松下GF1的造型比奥林巴斯E-P1/E-P2这样的复古机型看起来更时尚一点,而类似酒红色、白色这样的外壳色彩显然也会更加讨巧一些。如果说奥林巴斯E-P2是一款定位在追求画质与便携方面都有很高要求的高端用户中使用的小众机型的话,那么松下GF1就是一款相当平易近人,适合普通用户享受便携+高画质乐趣的主流机型。
撇开夜晚iso 800以上的画面不谈,只是在白天,在任何iso
400及以下感光度能够应对的场景中,我觉得松下GF1同样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M4/3画质。尤其是在与自家镜头的良好搭配环境中,即使是拍摄象下图中这样明暗反差强烈的画面,照片里面的紫边现象也被抑制到了最低的程度。另外,我在前面的视频对比中也让大家看到,在搭配了自家镜头后,松下GF1的对焦速度超过了奥林巴斯E-P2的速度,这一点也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
我最近刚刚上门拜访过松下公司的几位领导和朋友,在谈及GF1这款产品时他们都有一种很明显的自豪之情。事实上,随着松下GF1套装在日本的发售,这套产品迅速成为日本市场上的大热机种,销售量不但超过了许多热门的数码单反套装产品,而且也超过了之前风头极劲的奥林巴斯E-P1。对于松下来说,GF1的成功才真正向他们展现出了M4/3规格的美好前景,而之前发布的G1和GH1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算做是类单反的试水之作。
当然,在表扬松下GF1的准确定位和出色市场表现的同时,我也不得不遗憾的希望松下公司未来能在降噪处理方面获得新的突破。同时,尽管我们拥有了一个精巧的内置闪光灯,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还是愿意把它与奥林巴斯的机身防震系统相交换,毕竟那个东西的应用面比内闪更广泛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我在两款相机实际的对比拍摄过程中也发现,松下相机在P档下有很明显的喜欢使用大光圈的倾向。即使是在光线条件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在同样的平均测光模式下,松下相机也往往出现F2.X的光圈,快门速度高达数千分之一秒的光圈快门组合。而与此同时,奥林巴斯E-P1/E-P2面对同一场景采用F5.6光圈加数百分之一秒快门速度的搭配看起来就显得更加合理一些。我猜想,这是否是因为松下GF1机身没有防震设备,而又不是每一款松下镜头都带有O.I.S系统,因此相机为了确保拍摄成功率而特地更倾向大光圈一点呢?
总体来说,由于无需考虑价格因素,再加上对奥林巴斯更加熟悉,所以我在对比拍摄过程中使用E-P2的机会比用GF1的机会更多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会不喜欢“女友一号”。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松下GF1在外观设计、菜单设计、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果再要加上价格因素的话,那么我在情感上很可能会重新偏向松下更多一点。
选择奥林巴斯还是松下?M4/3的前景如何?
最后还是要谈到价格问题,还是先从奥林巴斯E-P2开始。
首先我想请大家采纳这样一个观点:即奥林巴斯E-P2并不是E-P1的后续产品或者升级产品,而只是同一类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而故意被划分成两种产品。之所以这样说,不光是因为在奥林巴斯E-P1发布短短几个月后奥林巴斯就推出了E-P2,更是因为这两款产品之间实在有太多像素之处,实在就是同一个产品的不同版本而已。
很简单,奥林巴斯E-P1是满足普通摄影爱好者需要而推出的一款高画质便携相机。它最早开发时的思路是为DSLR用户提供一台高画质的辅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主力机种;而奥林巴斯E-P2只不过是在E-P1基础上增加一些专业配件和功能,满足更高端用户需求的同类产品。
奥林巴斯官方实际也正是这样做的:
在未来,奥林巴斯E-P1和E-P2会同时在市场上发售,而并不会出现E-P2取代E-P1的情形,因此如果有网友认为E-P2出来后可能会有机会收到便宜的二手E-P1,我觉得这个希望有一些渺茫。
由于E-P2套装等于是E-P1套装加一个VF-2取景器,再考虑到松下那个22万像素的取景器单卖也要近2k大元,那么以目前E-P1套装市场价格6千多元的价格来推算,E-P2套装的价格将很可能会在8千元人民币以上,实在是算的上“高价机种”了。
松下GF1的画质由于高感光度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奥林巴斯E-P2,但是同时松下GF1的定价,也会比E-P2套装便宜很多。考虑到它的套装镜头优势,这款产品在国内的行货售价或许还是要比E-P1饼干套装定价更高一点,但无论如何比E-P2还是要便宜的。
尽管有些不太应该,但我还是想提醒各位目前在日本GF1的套装定价实际是满便宜的,至少这个价格不会像E-P2那样让人喘不过起来,任何一个有兴趣购买DSLR套装的朋友都可以把眼光放到GF1套装上来。差不多的价格,你能够获得一台更加轻便好用的机身外加一枚大光圈的高品质镜头。
在我着手进行奥林巴斯E-P2和松下GF1的对比评测时,理光公司发布了颇具创意的GXR。这款将镜头与感光元件融为一体并可以整体抽换的相机据说要比目前的M4/3机型还要轻便小巧,而同时它拥有的APS-C规格感光元件以及著名的GR
LENS又保证了GXR同样拥有出色的画面质量。另外,可能已经逐渐淡出用户视野,几乎被我们遗忘的三星无反光板相机NX系列最近传出年底前开正式发布会的消息(可信度极高),如此看来方兴未艾的高画质便携机市场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热闹。如果我们把M4/3、理光GXR、三星NX再加上适马DP1/DP2/DP1s机型排列一下就会发现,现在实际有很多种不同的高画质便携机解决方案。有的是不可换镜头,有的是镜头连CCD一起换,有的是新镜头规格,有的则是沿用135镜头。。。在这么多的解决方案中,我目前还是更加看好M4/3。因为这个规格是在画质和体积方面做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同时它又比那些更加轻薄便携的机型拥有更大的可更换镜头乐趣。
现在M4/3阵营的当务之急除了要推出更多更新的产品外,还有必要多多拉拢一些尚处于观望或者犹疑的厂商进入到M4/3阵营。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M4/3想要大行其道,压倒其他解决方案,光靠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并不够,只有拉拢更多的厂商为这个规格开发机身、镜头、感光元件或者其他附件,那么才有可能让M4/3成为高画质便携相机的事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