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近日发布报告,直指“在已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中,接受过维修的比例高达12.6%。”中国家电协会随即反驳这种说法。12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下乡家电没有(中消协所指)那么大面积的质量问题,家电下乡中存在质量问题产品、管理不当出现疏漏甚至假冒产品的企业都是个别。
“家电下乡”自实施以来,就暴露出方案操作细节上的诸多问题。有农民投诉产品价格高于网店;经销商也大倒苦水,称参与该项活动前期已作大笔活动投入,进货价却如往常一样经过各级代理商加码,加上农村地区无法控制的送货费、安装调试费,很多笔生意只好赔钱赚吆喝;随后又陆续传出农民难拿到政府补贴以及家电“质量门”、下乡活动纯属“已淘汰型号”清仓等消息。
遗憾的是,商务部及相关行业协会作为家电下乡组织实施方,面对质疑和批评屡屡答非所问,不是一厢情愿地强调这项活动拉动内需的意义,就是拒谈民众关心的价格优惠、产品质量、农村地区家电售后网络等问题。
中消协的调查是在今年8月联合部分省市消协共同开展的,当然,不能排除这个调查可能存在数据取样代表性、调查方法科学性方面的问题,然而商务部也好,家电协会也好,在不能提供更广泛、全面的数据基础上,武断地矢口否认,就有不负责任之嫌。
按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家电下乡活动是先经过试点再铺向全国的,发言人又言之凿凿称有“一个设计非常精细的管理链条”。既如此,想必数据采集、整合与发布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件事也不是什么国家秘密,为什么不能用详细全面的“家电下乡”销售、维修返修数据报告的事实说话呢?
值得追问的还有:这个“设计非常精细的管理链条”形成于何时?如果一早就已完整成型,何以会出现前述的种种操作“硬伤”?如果是经过不断听取外界意见而完善的,缘何没有按照政务公开的政策法规,实时向家电业界和消费者说明?发言人所说的“精细”的管理,不知是否包括了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消费者需求的家电售后服务?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