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杨元庆在亚布力对马云、李彦宏、田溯宁等老相识“推销”联想新品。4 月末,联想移动互联战略转型中的核心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发布会上,柳传志一手握着杨元庆,一手握着马云等人的手说:“移动互联是一场非打不可的仗,这对于我、对于元庆都很难。”一年前,杨元庆再度出任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和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又一次出演“杨柳配”。重新冲到“前线”的杨元庆,对联想这次转型充满信心:“我重新找到了那种饥饿感,有一种拼命想打仗的感觉。”
文/ 李卉 华琪( 实习)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
“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主席台上,杨元庆变魔术般从包里拿出了联想的三件产品——智能手机乐Phone、智能本Skylight 和便携笔记本IdeapadU160。
接着,他就像一名普通的销售员一样,演示起这三件电子产品的妙处。但此时,台下坐着的并不是国际大买家,而是马云、李彦宏、田溯宁、任志强、丁健等人,他们全部是杨元庆的老相识。
这一干圈中人,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奔赴黑龙江亚布力,去滑雪、唱歌、吃东北乱炖。“另外,还开一些和在北京、上海不同的会,想说啥就说啥。”(马云语)
今年年初,杨元庆在“阔别亚布力五六年”后,特意再次回国过年。“春节期间,我到海南去了一趟,”在亚布力,他戏言“,本来还想去买房,但一去才发现,那里的泡泡都要吹破了。”他笑,“所以说,商机不能随便乱说。别人都有机会的时候,事实可能完全相反。”说这话时,他看起来头发有些凌乱,但他谈笑间意气风发。
一年前,杨元庆再度出任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和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又一次出演“杨柳配”。重新冲到“前线”的杨元庆,一点不含糊。“所有这些产品,在美国CES 展上都得到了《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好评,你们如果觉得不错,要大批量买入就来找我。”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我喜欢他身上这股劲头。”一位来自湖南的小企业主悄声说。
在亚布力十年聚会里,杨元庆原本是和马云、李彦宏一道,作为商业领袖为中小企业布道的。出人意料的是,杨元庆在台上表现的激情,却与刚刚起步的创业者一样。
“我重新找到了那种饥饿感,”他后来说, “有一种拼命想打仗的感觉。”
“这是一场孩子和巨人的战争”
1994 年,杨元庆有过似曾相识的冲动。“那是联想和国外巨头所打的第一场恶仗。”
那一年,国外PC 巨头全部来到中国,对联想电脑形成围剿之势。“当时,中国的PC 市场土崩瓦解,只剩下联想一家大约还有6% 的市场份额。”而联想一旦失守,整个中国的PC 行业都有全军覆灭之势。
激战前夜,柳传志病倒了,他把杨元庆叫到病房里,进行过一次长谈。此时的杨元庆还念念不忘去美国留学的个人计划,这位从安徽合肥考进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一直牢记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在大学里,我特别喜欢写小说,”他说, “在联想工作后,我还是想写一部小说出来。”
和柳传志长谈之后,杨元庆感到了“巨大的冲击”。“我整个人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他意识到, “这已经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了。”他决定“留下来一搏”。
当时,“说什么的都有”,杨元庆回忆道:“我压力很大。但我想透了一个问题——如果能干成,当然好。如果失败了,大不了我找另外一件事情去做。我只要拼命去做就好了。”
柳传志一直看好杨元庆。“他是那种越遇见困难反而越有勇气和激情的人。这一点,他比我更甚。”
果然,经此一役,杨元庆带领联想冲出重围。凭借优良战绩,2001 年,他第一次担任了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2010 年,杨元庆眼看又面临一场大战。他很激动:“还是那种拼命想做主人的感觉”。但这一次,连柳传志都承认:“这是一场小孩和巨人的战争。”
4 月末,杨元庆在亚布力“秘密推销”联想新品之后的两个月,联想移动互联战略转型中的核心产品——乐Phone、Skylight 和IdeapadU160 的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几天后,杨元庆飞到上海。再次在上海见到杨元庆,他的头发漆黑,显然是精心染过。
2002 年底,联想上海的办公楼,从浦西长宁迁到浦东张江。以此为圆心,向东10 公里是联想上海的制造基地,向西15 公里是上海世博园。“联想集团承担了上海世博会计算机设备及系统的运营服务,是上海世博的‘IT 枢纽’。这个品牌的辐射力,已不能用公里来计算了。”他说。
但曾信誓旦旦要将联想总部搬到上海的杨元庆,已和这个城市没有太多公务之外的交集,名片上印着的是联想美国总部和北京总部的电话。
现在,杨元庆和联想高管见面,是按照日历上的单双数字严格执行的。“每个月有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所有的高管被集中在一个地方办公。每逢大月,办公地点在北京或者美国总部;每逢小月,则在其他国家。”
过去一年,杨元庆和他的高管团队去过日本、印度、巴西、土耳其、波兰、澳大利亚等6 个国家。这样,他一个月“起码得绕着地球转一圈”,“快的时候要转两圈”。“你问我国际化的心得吗?”有一次,他难得幽默了一把,“都写在我的白头发上。”
端着一杯茶,杨元庆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而一个月前,杨元庆在维也纳开会,却曾经产生过不知身在何处的困惑。“我在酒店整整待了三天,足不出户。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儿。”
但有一点,无论走到哪里杨元庆都不会困惑——在中国,这次他瞄准的对手是苹果。“如果乐Phone 打不过iphone,我们就失败了。”他身上还是带着一贯的骄傲和不驯,“其他对手,联想都看不上。”
在北京发布会上,柳传志曾经一手握着杨元庆、一手握着马云、张朝阳等人的手说:“今天来的全是生死之交??移动互联是一场非打不可的仗,这对于我、对于元庆都很难。”
“全球领先进入的企业像苹果,已经有了很大的势能。但是联想又不能不打。这就像1994 年,中国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民族品牌,整个PC 行业都会被吞掉。”柳传志的宣言和1994 年时的战书,几乎如出一辙。
在亚布力,杨元庆这样告诉马云和李彦宏,“中国人门户用的是新浪,搜索用的是百度,游戏玩的是盛大,即时信息用的是腾讯,而购物用的是淘宝。”所以,联想确信:“苹果在中国没有优势。”
这也和柳传志的判断吻合,“如果说苹果iPhone 是巨人,联想集团的乐Phone 就是小孩,”他放言, “但在中国有政府、电信运营商以及各顶级IT厂商的‘大地母亲’的支持,联想集团一定会打败巨人。”
“如果没有妥协,可能就没有今天了 ”
午餐时间,杨元庆坐在餐桌边,打着缜密的腹稿,聪明而迂回地答着问题,时不时用他的乐Phone 看看短信。他还常常半仰着头,退后半米做沉思状。
十几年来,杨元庆黑发、圆脸、正装、戴无边眼镜的媒体形象根深蒂固。他将自己“保护”得很好,很少能在媒体上见到他“不正经地”谈论过自己,他的名字和联想的各种战略捆绑在一起,并常有惊人之语。
2005 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在报道中称杨元庆为“中国首个国际资本家”,“你喜欢这个称呼吗?”记者问。杨元庆不置可否地笑,以“咱们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打了圆场。
对于风格一向强硬的杨元庆来说,这样的应答已是难得的圆滑了。业界普遍认为:“ 杨元庆真正擅长的事情是做CEO,带领团队冲锋陷阵,”对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场面,则“有些困难”。
1988 年5 月,联想第一次公开招聘员工。在来自全国的500 个应聘者中,58 名员工被录用,这其中包括杨元庆和神州数码老总郭为。
不过,郭为一进公司就被任命为公关部经理,而杨元庆进公司前三年一直默默无闻。三年后杨元庆有了机会。1991 年,柳传志宣布任命杨元庆为公司计算机辅助设备部总经理。
刚进管理层,认定有理的时候,杨元庆往往不肯妥协。这让联想的一些领导尤其是老一代的创业者不舒服,有时更造成冲突。 于是,夹在中间的柳传志,常教导杨元庆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妥协。
杨元庆很感激柳传志当年的一番苦心,他提到最感激的人除了父母,就是柳传志。“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的那种妥协,联想可能就没有今天了。”
2008 年1 月,由于亏损严重,联想CEO 阿梅里奥坚持将手机业务卖出。杨元庆舍不得卖。但那时他作为联想董事长,还是决定妥协。于是他跟柳传志商量,如果一定要卖就让“联想系”买走。这也给日后买回埋下一个伏笔。“两年后,我又以当初两倍价格买了回来。”他说。
联想20 年的沉浮,杨元庆多少习得了一些圆滑和成熟——“杨元庆是个个性很强的人,从墙这边到墙那边,如果他坚决要过去,他就会把墙打个洞。过去是过去了,代价很大,房子受损。现在他可能也会坚持要过去,但已经在努力找门了。”柳传志如是评价。
B= 外滩画报
Y= 杨元庆
“其他对手联想一个都看不上”
B:我感觉苹果一直是个挑战型公司。以前,联想是以戴尔惠普为目标,做PC。现在似乎又以苹果为标杆做移动互联战略。为什么联想没有从一开始就去做那个卫冕者,比如说苹果、facebook,而是一直去学习别人?
Y:我觉得我们是个很有特色的企业(杨元庆很着急地把这句话一连说了两遍)。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我们看准了你刚才提到的企业。但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要向它学习。比如说苹果的封闭性,所有的芯片、操作系统都要自己去做,我觉得没有必要。大家可以好好看看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的竞争对手。一个一个数过来,你会跟我一样有信心,联想是最棒的。
B:具体说呢?
Y:我们行业有家公司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暗指全球第一大电脑商惠普)。现在这家公司正在学IBM 做服务。但IBM却把PC 卖给了联想,为什么呢?因为PC 在服务性公司里不是核心,是边缘化产品。刚才我提到的这家全球最大的PC 公司,等于说是出路不明。截至目前,这确实是业内关注的一个焦点。另外,有一家业务模式曾经像神话一样的公司(暗指戴尔),这家公司目前在前几大公司里增速最慢,市场份额掉得最快的,为什么呢?它试图用一个业务打天下。而我们的业务模式是关系型交互型的,比主要依靠单一业务模式的对手更强。还有一家企业,靠的是高效率、低成本成功(暗指宏基)。联想同样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但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好地保持效率和创新的平衡。我们的优势不是只在产品创新方面,是多个方面的。如果你能看到这些,将会对我们更有信心。
B:你跟柳总这次回归,是不是意味着联想重新开始重视本土化?
Y:我依然希望做个国际化企业,从管理层来讲,我们的执行委员会里面有一半的外国人。但是我也很高兴,我用去年一年的业绩证明了中国人也有管理智慧,能够领导好全球性企业。迟早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走向海外。我们在把产品送出去的同时,也在逐渐证明我们的管理智慧。
B:国际化对你个人来说有什么变化?
Y:更加辛苦了。过去在中国跑,现在是在全球跑,因为要适应国际化。如果你去参加我们的业绩讨论,你会发现它和其他中国公司是不一样的。我们谈的就是全球市场,全球每一个市场的好坏,都会影响我们的战略制定的方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了四年的时间才自己来做。
B:柳总过去总提醒你要会妥协,这几年你的管理风格有大的变化吗?
Y:我觉得人当然是在进步。但我有一个观点是,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的确,一个本土运营的公司和一个全球化公司,它的技巧、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还是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像我刚才讲的,比如说一些战略的方向,我们要有把业务模式梳理清楚的决心,这些东西都是不能妥协的,但是什么时候可以妥协?比如说业务模式,你不能总是坚持我们过去在中国的模式。那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你完全不考虑它也不行。再就是,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根文化,什么叫根的业务模式。你必须要基于这个东西来考虑,不能总是考虑美国或者欧洲,最后不能达成一致。
B:2008 年以来,联想巨亏,你的压力一直很大?
Y:当然有压力,但也充满信心,我觉得最坏也不过如此。当你每年赚十个亿的时候,有一年赚五个亿,人家都说你是坏成绩。如果你本来亏两三个亿,有一年能打平,人家就说你是好业绩。我的体会是,不要把压力变成压死自己的东西,你要想办法轻松上阵。就像你问我1994 年的时候我是不是感觉到压力?那是我们必须和国外PC 开打的第一仗。一直以来,对于我来说,干成更好,干不成的话,只不过再换另外一件事情做。
(责任编辑:赵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