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一章》
清谭嗣同《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①,合向苍冥一哭休②。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③?
【简注】
①抵:抵消。②合:应当。苍冥:苍天。③天涯:边远的地方,此处指沿海边疆。神州:指中国。
【赏析】
此诗作于1896年。1895年春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给日本。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看祖国遭受外敌欺侮宰割更令人伤心和忧愤的事了。诗人写作此诗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头年春天蒙受的耻辱。因此,诗的首句写道,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消得了这种春愁。诗中的“春愁”已不是一般封建时代文人感时伤春的情绪,而是包孕着强烈的忧国之情。正因为忧愤如此深广,而又受到腐朽的清政府的高压,所以,诗人只能向苍天“一哭休”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真挚表现了诗人忧思郁结、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也把读者带进了这种感情氛围中。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又进一步渲染扩大了这一感情氛围,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悲愤心情。《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对华侵略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长此以往,国不将国。面对衰弱的国势、残缺的国土和沦亡的危险,四亿多中华儿女怎么能不为神州悲泣!“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就生动反映了这种举世恸伤、普天垂泪的情景及全国人民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自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和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选集》)这首风格直率的诗之所以至今仍感人至深,正是因为诗人在当时代表着民族的良心,充当了人民的代言人。
清谭嗣同《有感》
[今译] 四万万同胞一齐痛哭流泪,世界上哪里还有我们的祖国?
[赏析] 此诗作于签订《马关条约》后一年,宝岛台湾首次割让与帝国主义,大陆瓜公之祸迫在眉睫,故作者“绕屋傍徨,未知所出”,欲向苍天一哭。诗句正表现了这一感情。“天涯何处是神州?”言中国将要灭亡。但以问句出之,即感情凝重,发人深思。这种悲悼祖国即将陆沉的心情,为全国人民所共有,故前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反映了全民感情激动的历史真实,写来沉痛,读之悲愤,能激起爱国救亡的紧迫感,故具有一种历久而不衰的艺术力量。
[原作]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清谭嗣同《有感》
[今译] 四万万同胞一齐痛哭流泪,世界上哪里还有我们的祖国?
[赏析] 此诗作于签订《马关条约》后一年,宝岛台湾首次割让与帝国主义,大陆瓜公之祸迫在眉睫,故作者“绕屋傍徨,未知所出”,欲向苍天一哭。诗句正表现了这一感情。“天涯何处是神州?”言中国将要灭亡。但以问句出之,即感情凝重,发人深思。这种悲悼祖国即将陆沉的心情,为全国人民所共有,故前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反映了全民感情激动的历史真实,写来沉痛,读之悲愤,能激起爱国救亡的紧迫感,故具有一种历久而不衰的艺术力量。
[原作]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清谭嗣同《有感》
[今译] 四万万同胞一齐痛哭流泪,世界上哪里还有我们的祖国?
[赏析] 此诗作于签订《马关条约》后一年,宝岛台湾首次割让与帝国主义,大陆瓜公之祸迫在眉睫,故作者“绕屋傍徨,未知所出”,欲向苍天一哭。诗句正表现了这一感情。“天涯何处是神州?”言中国将要灭亡。但以问句出之,即感情凝重,发人深思。这种悲悼祖国即将陆沉的心情,为全国人民所共有,故前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反映了全民感情激动的历史真实,写来沉痛,读之悲愤,能激起爱国救亡的紧迫感,故具有一种历久而不衰的艺术力量。
[原作]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参考资料:http://www.ywxk888.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48&ID=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