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张角等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起义者头裹黄巾,故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民不堪命,农民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时,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咒符水治病为传道手段,利用宗教秘密宣传组织群众,反抗东汉暴政。十余年间,拥有徒众数十万,分布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州,并按地域将其分为36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首领。还在京城发展道徒和收买宦官,作为起义内应。又以谶语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准备于甲子岁(公元184)三月初五起义。当年正月,张角以大方首领马元义负责筹调荆、扬数万人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作起义主力,又往来京城打探消息和联络徒众,事为弟子唐周告发,致马元义被捕车裂,京城地区与太平道关联者千余人遭害。值此骤变,张角决定提前行动。
二月,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冀州起兵,各地黄巾军相继而起。南阳地区首领张曼成自称“神上使”,率部攻城,杀太守;首领波才所部攻占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彭脱部活动于汝南,取召陵(今漯河东北),向颖川靠近;东郡(治今濮阳西南)卜己部进攻苍亭(今山东阳谷北)。各路黄巾军声势浩大,发展迅猛,攻占州郡,焚烧官府,京师震动。淮南、巴蜀、凉州等地的起义也相继爆发,震撼着东汉王朝。
汉灵帝下令赦免党人,以缓和内部矛盾,并出宫中藏钱分赐官兵,用西园马匹加强军队,又令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营士屯都亭,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外围的函谷、伊阙、孟津等八关设都尉,以保卫京城。接着,命北中郎将卢植率军攻张角,以捣毁黄巾军中枢,又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兵4万余,镇压对洛阳威胁最大的颍川黄巾军。
四月,波才领导颍川黄巾军击败朱儁军,乘胜围攻皇甫嵩于长社(今长葛东北),使其陷入险境。后因黄巾军依草结营,戒备不严,夜间被皇甫嵩趁风烧营,溃退时又与骑都尉曹操遭遇,损失甚重。次月,遭朱儁、皇甫嵩、曹操合击,数万人被屠杀。六月,波才退守阳翟,彭脱至汝南西华(今西华南),不久均被镇压。朝廷随即派朱儁进军南阳,皇甫嵩进攻东郡卜己。八月,在仓亭大战中,义军牺牲7000余人,卜己被俘,东郡黄巾军失去战斗力。
南阳黄巾军自三月围攻宛城,同太守秦颉相持百余天。六月,张曼成阵亡,赵弘代为首领,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攻占了宛城并坚守至八月,多次粉碎朱儁及南阳、荆州地方武装的进攻。赵弘战死,韩忠继为首领。朱儁佯攻城西南,而自城东北乘虚突入。韩忠退至小城,请降未成,领义军死战坚守。后被朱儁撤围诱出,中埋伏而败。韩忠投降被杀,余部推孙夏为首领,还城继续抵抗,十一月,遭孙坚所部官军猛攻,率众转移至西鄂(今南阳北)西南,兵败精山,万余人惨遭杀害。
河北黄巾军在张角领导下,不断获胜。三月,与卢植官军交战后,初有失利。张角令张宝守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自与张梁守广宗(今威县东),成犄角之势。卢植不能克。继又击败东中郎将董卓的围攻。十月,朝廷调皇甫嵩代董卓,继续攻广宗。此时张角病故,张梁为统帅,率部激战,又将其击退。后因戒备松懈,遭到夜袭,兵败城破,张梁受害,被杀者3万人,不降而投河者5万余人。次月,孤城下曲阳也被皇甫嵩攻破,张宝阵亡,十余万人遭屠杀。
黄巾军几支主力被镇压后,分散各地的余部仍坚持斗争。青州黄巾军至初平三年(192)一度拥众数十万;活动于西河郡(治今山西离石)白波谷一带的黄巾军攻太原、河东,曾大败董卓军。在黄巾起义影响下兴起的黑山军,也取得多次胜利。起义军此伏彼起,坚持斗争20多年。
黄巾起义目标明确,组织周密,动员广泛,斗志旺盛。但起义后即失去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以分散的力量对付集中之敌,且单纯防御,被各个击破。这一大规模的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