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风云人物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去年又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不过,这位当年穷山村里的农家女、全国“劳动模范”,几经风雨又见彩虹,再不是两手长茧的“铁姑娘”,而是“大寨”牌企业的“董事长”。
郭风莲代表在审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温总理用较长的篇幅讲“三农”问题,他说2004年解决“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广大农民的庄重承诺。这就需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去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常务会议都涉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话题,而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取消农民进城就业限制等,随后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要求各方面向三农”倾斜。这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历史罕见地召开两次。
郭凤莲代表说:“我就是从农村来的,我更多关注的就是基层农民群众的疾苦。”为参加这次大会,郭凤莲专门搞调查,倾听群众的呼声,这次来开会。郭凤莲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希望中央政府更加关注山西发展,能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同时能把山西太行山区列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区。二是建议适当时候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郭凤莲创办的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有10家企业,年总收入约一亿元。她向记者谦称自己属农民阶层,土生土长的农民全国人大代表,她多次说:参加全国人代会我就要多为农民的利益说话。
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苦干十几个小时,“一年也拿不到几个钱”的日子,除了“精神”还“可贵”之外,其他一切对郭凤莲来说,已不堪回首。 照郭凤莲的说法,她现在的工资加福利津贴每月有1700多元,但是比起当年每天挣三四毛钱工分,好了不知多少百倍。
郭凤莲感慨的说,大寨从1967年到1980年的十多年里, 拿满工分一直是1块5毛钱,没有涨过。当年的大寨穷山恶水, 村里360多口人仅靠700多亩地, 零零碎碎分成4000多块散落在山沟土坡上。偏偏1963年夏天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水,把大寨的房子和苦心经营的“大寨田”冲得一塌糊涂。正是那一年,才16岁的郭凤莲脱颖而出,当起了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
郭凤莲说:那时候,每天4点多就起床到地里干活,村里人把早饭送到地里,吃的是糠面糊糊,顶多再加点野菜。天黑以后,还得挑砖块、石头、石灰,修村里的房子,大概到黑夜11点,才能休息。
苦过之后是风光。大寨成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而郭凤莲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1991年11月15日,昔阳县大寨乡党委再次任命郭凤莲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让她重返穷大寨。郭凤莲挑起了带领大寨人共同致富的重任。
这位当年“铁姑娘”从此学习搞企业,闯市场,她咬紧牙从什么都不懂做起、学起。1992年,大寨成立经济开发总公司,并相继建立了水泥公司等多家企业。10年来,大寨悄悄变了样。大寨村民不过500人,可大寨集团公司现在员工达1000余人。2003年,大寨上缴国家利税达到300多万元,连续8年成为昔阳县的纳税第一村。郭凤莲满怀信心地说:未来几年大寨将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工业将走向联合化,产品绿色化,环境将走向生态化。
郭凤莲代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郭代表随中国农业代表团到美国华盛顿、纽约参观访问,领略美国的城市建设、交通和农场管理系统。她羡慕地自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时过境迁,前不久,郭代表再去美国,却少了几分羡慕,多了几分自豪。她想到,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交通、环境等与美国大城市比,也逊色不了多少。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关心着大寨的发展,这份沉甸甸的感情,让郭凤莲感动不已。她说,我在北京走在王府井步行街上,没想到,好多逛街的市民认出了我,纷纷围上来嘘寒问暖:“凤莲啊,在电视上看到你来了,很激动,你现在怎么样了?大寨怎么样?我们真想去看一看。”看到这样热心的市民百姓,郭凤莲很激动:她说:“谢谢了。大寨已不是当年的大寨,摆脱了左的思想干扰,大寨的变化也很大,大寨人吃的,住的,跟你们城里都一样了。大寨现在一年的经济收入有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大约4100块钱,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一倍。”郭凤莲代表向我透露了一个消息,大寨村的核桃露公司还为北京申奥捐献了280万元,全力支持北京申奥。她说:“举办奥运会也有我们大寨人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