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是男扮女裝的小旦,原則上「賣藝(唱戲)不賣身」,但歷代文獻也指出多種「賣身不賣藝」的例子。「玩相公」要花錢,只有富裕的男性才消受得起,而當時經濟不獨立的女性、貧窮的男性沒有能力消費,所以「玩相公」成為公子哥兒的男同性戀文化。有人大罵相公腐敗變態,也有人主張相公是「陰陽同體」的前鋒。人們匆匆忙忙給相公貼標籤,卻未必進一步思索相公在歷史中的流變。如果冷靜一點,有些耐人尋味的問題就會浮現。
在進一步談論小說中的相公之前,要先談定位曖昧的「相公」一詞:這個詞有時「貴」有時「賤」,有時「貞節」有時「淫蕩」。這種高下對立,和「靈」「肉」對立相關:重視靈魂的相公被視為高尚,兜售肉體的相公就被鄙為下流。在十九世紀的「相公大全」《品花寶鑑》已經在題目點出「品」(品評高下)的執迷:全書不斷「品評」相公的高下,賣藝的空靈少年是「紅相公」,賣肉的情慾男妓是「黑相公」。類似的區分也套用在歷代妓女身上:低級妓女賣身,高尚妓女不賣。
一般認為「相公」這個詞的前身是「像姑」── 長得像姑娘的男孩──但「像姑」的性暗示強烈,所以被發音類似的「相公」取代。但是,原本沒有性暗示的「相公」終究還是被貼上性的標籤:「相公」在李碧華的小說《霸王別姬》裡就是罵人用詞。
綜觀二十世紀的小說,相公先被當成負面教材,後來又轉型為正面教材。在二十世紀早期,相公還沒翻身。當時的文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吳沃堯以及魯迅,雖然並沒有在小說中描繪相公,但還是忍不住找機會寫上幾筆。吳沃堯在一九一○年去世之前,發表了一篇〈滬上百多談〉,列舉上海一百種奇觀,其中包括「珊家園多小屁精」,而「小屁精」就是罵相公的詞。
因為~~
相--->是相親的意思
公--->老公、丈夫的意思
所以古代即稱為相公~~!@@
相公~~
这么罗嗦,相指的是相亲,公指的是老公,相亲得来的老公就是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