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
【别名】猴脸蟋。
【分布】分布范围比迷卡斗蟋略偏南,江苏、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和云南,常与迷卡斗蟋混合分布。
【形态特征】长颚斗蟋在体形大小上与迷卡斗蟋非常相似,不易区分。主要区别是:此种斗蟋个体略偏小,雄虫的上颚即大牙明显伸长;颜面中央扁平,形成一个平的三角区,从侧面看,颜面成一斜线或略凹陷,形似猴脸。
【鸣声特点】清澈嘹亮,节奏中速,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不连续,一般6-7声为一顿,偶而也有至五声为一顿的,每一次鸣叫也不会长达几十分钟。
两种斗蟋都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掘洞穴或利用现成瓦砾石块缝隙而居。斗蟋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角。拉丁学名“Velarifictorus”即有“覆盖物”之意。雄斗蟋具极强的领地占有习性,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和单只雌性配偶。为争地盘、争配偶,与其他雄性个体进行殊死决斗是本种在行为上的特性。野外占据地域宽广,鸣声响亮的斗蟋,通常具较强的斗性。长颚斗蟋也好斗,其斗性不亚于迷卡斗蟋。也许是由于其貌不扬,或因其上颚太长,在比赛中容易咬伤对方至残,被拒之于正式的斗蟋赛事。
斗蟋在野外以植物的根或嫩芽为食,种群数量多时对农作物有危害。斗蟋一般在夏末秋初开始鸣叫。喜夜间鸣叫,气温在20℃时鸣叫最欢。
喂养斗蟋在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的时令节气和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喂养要领,角斗前的滋补调理和角斗后的修生养息,直至常见病的防治和外伤的治疗,都有一套套的秘诀,自古到今已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
我国斗蟋种类很丰富,除上述两种最常见的斗蟋外,还有下列各种斗蟋:分布在台湾的阿里山斗蟋Velarifictorus arisanicus (Shiraki);福建的半斗蟋V. hemelytrus (Saussure);河北、湖北等地的宽纹斗蟋V. latefasciatus (Chopard);山东、安徽等地的丽斗蟋V. ornatus (Shiraki);四川等地的小斗蟋V. parvus (Chopard)及贝氏斗蟋V. beybienkoi (Gorochov)。在各种版本的蟋蟀谱里已记载了多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斗蟋,其中,除了迷卡斗蟋和长颚斗蟋的个体变异外,很可能是混淆上述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