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主要演员:英格丽褒曼,亨弗莱鲍嘉,保罗亨利德,克劳德雷恩斯
《卡萨布兰卡》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当时,对同盟国来说,胜利似乎还渺茫,失败的影子还隐约可见。制片人和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拍摄了一部既体现了反法西斯激情,又叙述了动人爱情故事的影片。本片故事情节曲折紧张,叙事紧凑流畅,对话简洁幽默。男主角是潇洒刚强而有神秘感的硬汉,女主角则美丽多情,命运多变。一经放映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于1943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奖,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当时没有正式的剧本,是一边拍摄,一边在作修改,因此谁也不知道剧情究竟如何发展,褒曼也不清楚她最终会和谁在一起。她既不敢用爱慕的眼光去看亨弗莱鲍嘉,也不能和保罗赫里德太过亲昵。影片中,她都是用一种无表情的表情在演绎人物。观众们也只是出于自己的想象觉得她在爱着谁。片中的那首《As Time Goes By》也成为经典名曲。
姓名:英格丽褒曼
英文名称:IngridBergman
籍贯:瑞典
生日:1915年8月29日
卒日:1982年8月29日
星座:处女座
身高:175cm
学历:瑞典皇家戏剧学院
婚姻状况:有三次婚姻,四个子女
最向往的事:戏剧的新奇生活
最反感的事:让我改名。如果有人不会读我的名字,他应该从现在开始学发音。
最喜欢的样子:自然
离婚的理由:我不能与一个自以为不会犯错误的人在一起生活。
对待不幸的态度:只有尝过悲哀的人才会懂得幸福
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位伟大的演员,直到她生活的最后一刻,她还在演戏。
英格丽褒曼,这位被众多影迷深深热爱着的,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第一夫人”1915年8月29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高中毕业考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并于中途退学。1936年在瑞典主演的《插曲》引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注意,邀请她到好莱坞拍了同名电影的美国版,引起轰动。于是塞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
英格丽褒曼来到好莱坞以后,很快成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本色出现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纯朴,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种真实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赏她的作品。在好莱坞其间,英格丽褒曼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等。这些影片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四十年代的好莱坞,英格丽褒曼的价值相当于诺克斯堡的黄金,那时曾流行一句笑谈: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部没有英格丽褒曼的影片! 她本人也因此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初,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蒙生爱意,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罗姆仍有婚姻关系,却替罗伯托罗塞里尼生了个儿子,这使举世哗然。美国人心中所谓的“圣洁偶像”破碎了,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好莱坞排斥了她。与罗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败。1957年,终于云开雾散,褒曼以《真假公主》一片中的杰出演技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这表明美国人最终还是原谅并接纳了这位真正的艺术家。
六十年代以后,英格丽褒曼仍然活跃在银幕和舞台上,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轻举妄动》、《六福客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她后期的代表作。七十年代中期,英格丽褒曼不幸患乳腺癌,但这并没有挫败她的精神和精力。不论她病得有多厉害,她都宛尔笑到:“舞台就是良医”,一幕起时她永远精神饱满地站在台上。晚年的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秋天奏鸣曲》和《一个叫戈尔达的女人》的拍摄,并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褒扬。
1982年8月29日,这位伟大的女演员逝世于伦敦寓所,终年六十七岁。但对许多热爱她的影迷来说,英格丽褒曼永远活着---和贾利古柏一起在积雪的西班牙山头,或者和加利格兰特一起在间谍充斥的里约热内卢。不过,也许最让人觉得她音容宛在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在那部片子里,英格丽坐在钢琴边喃喃地说: “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请再弹一遍‘时光流逝’”,在亨弗莱鲍加举杯时盈盈浅笑,在薄雾机场上黯然送别......
英格丽褒曼(饰伊尔莎)
享弗莱鲍嘉(饰 里克)
保尔亨莱德(饰维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