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岳阳,登岳阳楼,方知以《岳阳楼记》名传千古的范仲淹其实并没有来过岳阳,此文只是应岳州知府滕子京之邀请在饶州写成的。
没有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本人并未到过岳阳楼,而是由滕子京央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连同他的亲笔信寄给范仲淹,范仲淹凭自身感受写了此文。所以,《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不同,它不是观景之作,而是自己情感的真实舒发。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在简要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经过、作记缘由以及岳阳楼之大观以后,写了二种不同遭遇的人在岳阳楼见到不同景色时的完全相反的感受,一种是“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另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由此,范仲淹在文中发出了如下感慨: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自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流传千年,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座佑铭和行为准则,而范仲淹自己也以应列于“古仁人”之列为荣,因而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作该文的结尾
yes
登过
他的 岳阳楼记 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