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而引起的争端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与中国新疆和西藏接壤。1947年印巴分治前,克什米尔原为一个土邦,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500万。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占20%。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分治时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宣布独立。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同年底,印度将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裁决。1948年 8月,联合国安理会印巴委员会提出分 3个阶段(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解决争端的建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并分别命令各自部队于1949年1月1日停火。同年 7月27日,印巴双方代表团就停火线问题签署协议。按照停火线,印度占据克什米尔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2/5的地区,人口约100 万。但双方在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问题上陷于僵局。后来,印巴两国为解决争端曾多次举行会谈。1953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表示争端“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此后,巴基斯坦一直主张举行公民投票,而印度则以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为理由,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适用1956年11月,印占克什米尔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5年 2月,印度政府宣布印占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联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巴基斯坦政府对此表示抗议。近年来,印巴双方都在力求通过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扫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这一重要障碍。
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殖民政权撤出南亚次大陆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参考资料:news.xinhuanet.com/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