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亦称"冬节"、"交冬""贺冬"、"长至"、"亚岁"和"一阳节"、"消寒节"等等。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地球上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史记律书第三》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故古人重视"冬至",并大事庆贺。
翻开历史文献: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冬至为年!
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也!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冬至大如年也!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冬至大如年",人们还将冬至隔夜称为"冬至夜",过去的常武地区风俗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习惯。家宴菜肴必备"胡葱煮(方言音"笃")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但是,人们以是日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十分灵验。因此,"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另外,世代相传的"冬至大如年"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1. 昼夜长短的计算
要求某点的昼夜时间的长短,可过该点作一条纬线,这条纬线被晨昏线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段弧。向着太阳的那段弧长就是昼长,背着太阳的那段弧长即夜长。如图一中的A点和B点,可分别过A、B点作一条纬线,A点在E处与晨线相交,图中A点的昼弧(AA”弧长×2)长,由图中可知,小时,故A点在一天所经历的昼长为16小时,夜长为8小时。同理,B地经历一天的昼长为4小时,夜长为20小时。实际上,昼夜的长短就是这两段弧长各自所跨的经度。
2. 地方时的计算
计算地方时,首先抓住关键一条,即太阳直射点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而相对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晨线与赤道相交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据此推算,向东时刻早,向西时刻晚(计算时东加西减)。每隔经度,时间差1小时。且在赤道(考虑除春秋分日外的任意一天)上,晨昏线与之相交的经线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经线的度数呈角。故只要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或晨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度数,便可求出任意一条经线的地方时。如图二,太阳直射点的经线度数是E,晨昏线在赤道上与经线相交。由此可知,此刻B点所在的地方时是12时,相应的A、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2时。又如图三,由图可知的地方时为0时,对应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即太阳直射点位于上,而C、D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
3. 利用经纬网求日出日落时间
若求某点的日出日落时间,就必须懂得:由黑夜进入白天,是经过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是经过昏线。前面说过,晨线在赤道与某条经线相交,该条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在赤道与某条经线相交,该条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图三中D点位于昏线,其地方时为18时,而B点的日落时间则是20时,日出时间要转到E处,就是4时。
总之,经纬网图千变万化,高考涉及该内容的题目也复杂多变。但只要我们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