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迹,是澳门著名的名胜。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设计,以日本工匠鬼斧神工的技术协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于稍后完成。
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型起始,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是一所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禄教堂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幸好教堂最轸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间曾数度修补,最近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保养工程于1991年进行。
当年的圣保禄教堂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中西合璧、雕刻精细,单独是大三巴牌坊的造价,三百年前已达三万两银。
游览大三巴牌坊,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细心浏览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
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是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所铸造。十字架之下是一具鸽形铜像,据云是代表圣神,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剎那时光。
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雕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央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两种花朵围绕─分别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有「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一「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象征正义战胜死亡。
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 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
从大三巴牌坊邻近的大炮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见整座教堂原迹及其后面广场的一些石刻。
大三巴牌坊和主教山!
葡萄牙人设计建造的大三巴牌坊(原为天主教堂)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牌坊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以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但是,其细部的雕刻和图案设计却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如中文和象征日本传统的菊花圆形等图案,在第三层左边的圣母侧面还出现了中文“圣母踏龙头”字样,在柱组外边的扶壁左右两边也各有两行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和“念死者无为罪”。这样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三巴牌坊的右方有一个石围杆夹,这样造型的围杆一般左右成对,在中国古代的衙署或祠堂庙宇前经常可以看到,在朝廷的规矩里面,只有高官显宦的府第,才可获准在门前竖立围杆。由于当年耶稣会的神父和圣保禄修院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受过明清皇帝的册封,所以能享有这样的特权,并且加以炫耀。
参考资料: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wh/dl/200507280076.asp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为1637年竣工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单是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高达3万两白银,可谓珍贵至极,在当时享誉东南亚。后于1835年惨遭大火焚毁,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国牌坊得名。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奇形珍珠”式建筑物,共分五层,顶端竖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圣灵的铜鸽;铜鸽像的旁边围着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为一圣婴雕像,其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侧则是“生命之树”的石刻;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环绕,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有“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第四层分别供奉耶稣四名圣徒的雕像;第三层与第四层的左右两侧,雕刻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动物-狮子;底层为三面门户,正门的楣额上用葡文刻着“MATERDEL”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HIS”。
大三巴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传统,更有创新;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体现着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堪称“立体的圣经”,是远东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筑。
大三八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