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8篇,如果按照写作顺序排列,其次应为(1)《不周山》(《补天》,1922年,北京),(2)《奔月》(1926年,厦门),(3)《眉间尺》(《铸剑》,1927年,广州),(4)《非攻》(1934年,上海),(5)《理水》(1935年,上海),(6)《采薇》(1935年,上海),(7)《出关》(1935年,上海),(8)《起死》(1935年,上海)。这一历时性的写作顺序,在编写成集时,作了两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顺序调整,一是篇名调整。成集后的顺序调整,其次为(1)《补天》,(2)《奔月》,(3)《理水》,(4)《采薇》,(5)《铸剑》,(6)《出关》,(7)《非攻》,(8)《起死》。这里的调整主要有两篇,即原来在写作时间上居前的《铸剑》、《非攻》在成集时被分别移后了。成集后篇名调整也有两篇,即《不周山》改名为《补天》,《眉间尺》改名为《铸剑》。《故事新编》在编定成集时所作的这些调整相当重要,各单篇作品在调整后互相结合,由历时性转为共时性,形成了一个浑然整体。它们已不再作为单篇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而是作为整部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
《故事新编》写作的最初起因,和《呐喊》的写作同时,“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现代题材就是当时的《呐喊》和《彷徨》,古代题材就是后来的《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写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写完即编定出版。《故事新编》酝酿写作的时间极长,8篇小说从第一篇《不周山》(1922年)到最后一篇《起死》(1935年),前后经历了足足13年,至最后编定成集时,已经是晚年成熟的思想了。
药
《补天》、《奔月》和《铸剑》、《采薇》、《出关》、《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