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动物大多产于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里,因身体比较柔软而得名。它不会游动,只能常年静卧海底,像植物那样固着在原地不动。海绵动物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片状、块状、圆球状、扇状、管状、瓶状、壶状、树枝状,姿态万般,惹人喜爱。例如白枝海绵呈扁管状的群体,枇杷海绵像一颗圆圆的枇杷,矮柏海绵似一串精巧的灯笼,佛子介则如同一个玻璃纤维球直立于柄上,寄居蟹皮海绵扁平如薄纸,偕老同穴则被称为“维纳斯的花篮”。有趣的是,通常水流流速的大小、波浪活动的强弱、底质的硬软程度,也常使同一个物种的海绵拥有不同的外部形态,例如在近岸破波带生活的通常喜欢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在流急环境中生活的又大都像土墩,有着良好的流线形体型;而在缓流或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栖居的,体形又多呈高耸的烟囱状。
海绵动物的色泽各个不同,有大红、鲜绿、褐黄、乳白、紫色等各种颜色,像花儿一样美丽。因此,人们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随着靠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学和胚胎学诸方面的工作,科学家才确定它是动物。事实上,海绵动物的色彩来源于共生藻或非活性的贮存色素,例如绿色是因其体内共生有绿色的虫绿藻,而红色、黄色、桔黄色等是因为细胞内含有脂溶性的胡罗卜素,其存在可产上各种颜色。由于它的体壁上有许多被称为“入水孔”的小孔,仿佛泡沫塑料,所以又叫多孔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类群。
海绵动物的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长有鞭毛,多数是有原生质领,又叫“领细胞”。在内外两层细胞间,还有一层中胶层,其中有像变形虫的游离细胞、生殖细胞、造骨细胞、海绵丝细胞等等。它们只有构造和机能上的差别,没有组织分化。入水孔通入体内的沟道,同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和身体顶端的出水口组成海绵动物特有的复杂沟道系统。
海绵动物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呢?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种滤食方式。单体海绵很像一个花瓶,瓶壁上的每一个小孔都是一张“嘴巴”。海绵动物通过不断振动体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饵的海水不断从这些小孔渗入瓶腔,进入体内。在“瓶”内壁有无数的领鞭毛细胞,由基部向顶端螺旋式地波动,从而产生同一方向的引力,起到类似抽水机的泵吸作用。当海水从瓶壁渗入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动植物碎屑、藻类、细菌等,便被领鞭毛细胞捕捉后吞噬。经过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东西随海水从出水口流出体外。如果把石墨粉或几滴墨水滴在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活海绵动物的一侧,过不了多久瓶口(出水孔)处就会流出黑色的细流。随着源源不断的水流,细菌、硅藻、原生动物或有机碎屑也被携入体内为领细胞俘获供作营养。这种取食方式充分证明了它属于滤食的异养动物。
然而鞭毛的摆动是要耗能的。对营固着生活的海绵动物来说,从食物中获得化学能来之不易。因此,海绵动物总是生活在有海流经过的海底,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体流动能的本领,从而节约了宝贵的食物化学能。一个高10厘米,直径1厘米的海绵,一天内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处的水流速度可达5米/秒。这种高速离去的水流保证了从体内排出的废物不再“回炉”。海绵动物正是有了滤食和节能的本领,才能在缺乏营养的热带珊瑚礁中和极地陆架区世代繁衍。
海绵动物的生殖方式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相似,也是卵细胞受精后经过卵裂、囊胚各发育阶段。但惊人的是海绵动物都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它比抛肠后能长新肠的海参、断肢后会重新长出完整个体的海星等动物的再生能力更为高强。有些海绵动物被磨成粉后再经过筛选,成了很细很细的小颗粒,却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将它们抛进大海中以后,不但不会死去,相反每一小块都会渐渐长大,变成了一个个新的海绵动物,这种情况就象孙悟空的毫毛会变出成百上千的小孙悟空来一样。有人还曾经把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动物放在一起,经挤压和细筛过滤,滤过的游离而分散的细胞,最初相互靠拢,过一段时间便分开,帮派分明地聚集、排列,在适宜的条件下,竟又不断生长成两个新个体。这个实验说明了海绵动物的细胞虽有所分化,但仍处于低级阶段。
海绵动物虽然是多细胞动物中最简单的一类,却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种数达10000多种,占所有海洋动物种数的1/15。由于海绵动物的体壁内长着具有支持作用的针状骨骼,叫做骨针。通常根据骨针的性质,可以分为钙质海绵和非钙质海绵两大类。体形最大的海绵动物是1909年曾在巴哈马群岛捞获的一只,围长为183厘米,刚出水重40千克,晒干后的重量为5千多克。此外,在安的列斯群岛生活的一种海绵动物,身长106厘米,宽91.5厘米。海王星海绵也是体形较大的种类,剖面长120厘米,却不太宽。最小的种类是白枝海绵,身高不过3毫米,体重仅有几克,跟一粒芝麻一样小。海绵动物的寿命也比较长,有的种类据说可以活几百年。
海绵动物总是形单影只地独处一隅,凡是海绵动物栖居的地方就很少有其它动物前去居住。科学家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海绵动物对那些贪食的动物没有任何吸引力,它浑身的骨针和纤维使其它动物难以下咽,因此海绵动物的天敌不多。其次,海绵动物大多栖息在有海流流动的海底,而很多动物都难于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在那里,它们的幼虫或被水流冲走,或被海绵动物滤食。此外,海绵动物身上通常都有一股难闻的恶臭,这也是可能是其他动物不愿与之为伍的原因之一。
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和采集海绵动物,特别是浴用海绵,网孔细,弹力强,吸水性好,可以用于洗澡擦身、洗碗等,后来又在工艺、医学和日常生活方面展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用途,如做油漆刷子,用作钢盔的衬垫和其他垫子,烧成灰能治疗脚痛等。在地中海、红海和美洲沿海等地,人工养殖海绵动物业十分发达,人们将海绵切割成块,用绳系在架上,投入海中,2~3年就可收获大批海绵了。不过,随着人造海绵业的发展,已经使得海绵动物养殖业日趋衰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发现了海绵动物新的价值,例如有人正在研究用海绵净化海水,以达到维持海洋环境生态平衡的目的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是什么?通过对海绵基因检测和与其他动物(苍蝇、鱼、蛙和人)的基因比对,科学家认为,动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绵,它们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亿年,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海绵化石也已被发现。
从外表看上去,海绵非常像植物,为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它们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植物,就连一些生物学家也这样认为。1765年一位叫爱勒斯的生物学家第一次将海绵归属于动物。海绵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绝大多数栖息于海洋深处。它们固着在不同海域的岩石和珊瑚礁上生长,甚至海底火山口附近。海绵千姿百态,有瓶状、管状和树状等。颜色也炫丽多彩。
生物学分类上,海绵动物属于动物界最原始无脊椎动物,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比,它们的构造更简单,没有心脏、脑、头、嘴等器官,仅由多种细胞聚集一起构成了内、外二层体壁。外层体壁细胞分二种,扁平状细胞和环细胞。环细胞一端有一圈细小、呈棒状的纤毛,其中长有一根长长的似鞭子一样的鞭毛,细胞能不停地挥动鞭毛,将水不断地吸进和喷射出去,同时将水中的细菌、微小生物粘在鞭毛上作为自己的食物。扁平状细胞有许多孔,水通过孔流入海绵体内,因此海绵也称为“多孔”动物。海绵内层细胞可以变形并在海绵体内到处游走,还能变为其他种类的细胞,如外层的环细胞、扁平状细胞和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细胞。最称奇的是,内层细胞变为其他细胞后,还能再变回来,科学家将这种细胞称为“全能细胞”,这也是为什么海绵在被打碎之后还能再长出新海绵的原因所在。
在海绵两层细胞之间,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骨针,正因为有了钢架似的结构,才保持海绵具有各种形态。海绵的骨针构造上非常巧妙精致,符合力学的原理,这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海绵生活时一端固着,另一端游离,通常游离一端有一大孔,称为“出水孔”。水不停地从扁平状细胞的孔流入海绵体内,再从出水孔流出,看上起就像一个水泵,毫无生机。但每天通过它身体的水量相当惊人,大的海绵可达上吨水,海绵却仅能从中摄取少得可怜的食物。
海绵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二种形式来繁育后代,由于海绵是雌雄同体动物,可以同时产生精子和卵子,在同一个体内受精,但也可以在异体之间进行交配。受精卵先在海绵体内发育成幼虫,然后离开母体随水流漂浮到四周发育成小海绵。海绵的无性繁殖通过出芽形式来完成,当周围的环境不适合海绵生存时,海绵就会产生芽孢,由于芽孢外面有厚厚的膜可以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它们可以长时间的存活,当周围环境改善后,芽孢再发育成小海绵。
为了抵御天敌,不被鱼、海龟等动物捕食,海绵也有自己的保护措施,有的海绵会产生非常难闻的气味,使其他生物避而远之;有的会将骨针裸露在外面,使捕食者不敢轻举妄动;有的会产生毒素。尽管这样,有些动物还是与海绵建立起非常好的共生或寄生关系,有的海绵就成为寄居蟹的居住场所,这也是海洋生物学家会在海底发现会游动海绵的原因。
科学家估计,约有15000种海绵分布在世界各水域,近1/3生活在澳大利亚附近的海域。尽管自1994年至今又发现了1000多种新的海绵种类,仍有许多新的品种还未被发现。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海绵体长不超过3厘米,而最大海绵直径可达2米。科学家热衷对海绵的研究不仅因为它们是动物最原始的祖先,而且希望通过它们对整个海洋的生态进行研究。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海绵体内的毒素可以用来制药,治疗肿瘤、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疾病。
参考资料: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html
应该是海底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