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目前人们关于这门学科的性质所达成的共识。这同时也被看作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在整体上却失落了某种意义的统一性:在“自然辩证法”阶段,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内容以初步的但却是统一的方式,被看作是“自然界存在辩证法”这个大前提下的哲学的有机部分,而在目前这种发展了的科学技术哲学中,其包含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分支学科却被认为是不同的话语系统,出现了忽视或者否认科学技术哲学的哲学学科性质的倾向。这说明,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是不充分的。这是一个需要范式并且正在产生范式的阶段:得到充分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将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它将以哲学的首尾一贯性揭示目前科学技术哲学诸部分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科学技术哲学是对科学(内在地包括了技术)的哲学理解。这种“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不是以思想的对象或内容为对象,而是像康德说的,对思想的原则、认识的界限和范围的反思。一般地说,作为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一是反思科学的哲学是什么?具体哲学观的渗透与实现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属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有科学主义的科学哲学,有人本主义的科学哲学,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范式地位,不仅是从发展“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说的,而且是在对科学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解答中与当代其他科学哲学理论的比较中绽放出来的。二是哲学反思的科学是什么?哲学理解的科学,仅仅是作为知识观念的科学(像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活动的科学(像历史主义),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像科学社会学),还是以一定的内在性统一了上述含义的科学?这种科学包含不包含技术?这些都是目前从对象方面导致科学技术哲学不同理解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从改变“现实世界”的高度理解的科学内在地包含着技术,包含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在人——自然——社会的本体论关系中现实地蕴涵着科学技术哲学诸内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统一性。与其他科学哲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实现了反思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首先,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科学,其着眼点首先是以实践的方式生存并在实践中生成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这就从出发点上既超越了逻辑实证主义从既有的科学知识出发的逻辑分析,也超越了科学历史主义虽从科学活动的历史出发却脱离了人的现实世界的历史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进行科学活动的人是科学活动的前提。但这里的人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的人,科学历史主义揭示的科学的理论预设性在这里被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海德格尔阐述的“前理解结构”及其逻辑在这里也不再是个体精神生命的展开,而是被看作是人的现实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的结构。从现实的历史的人出发,困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科学的可能性问题获得了正确的理解思路。原来,使科学成为可能的,既不是“逻辑与世界同构”的假设,也不是某种科学范式的确立,而是随人的历史性而来的蕴含在科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人的前理解。这种将科学哲学探究的出发点不是确定为某种科学的方法论,而是确立为寻求隐藏在科学活动中先于科学并使科学成为可能的条件的哲学方法论,恢复的恰恰是马克思一再强调的哲学的批判本性。
其次,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反思科学,必然会不仅从解释世界的角度,而且会进一步从改变世界的层面理解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技术的反思。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有两种倾向使技术哲学变成了与科学哲学几乎没有理论关联的话语系统:一是从技术哲学内部出现的将技术看作是脱离科学的存在,绝对化地将人类的科学活动区分为“理论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技术开发;二是从科学哲学内部出现的在科学因其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而受到批判时,人们在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所作的划分。这些区分或者划分本身在一定情况下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由此将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分开来建设,既忽视了它们在整体上的统一性,也不符合科学的实际。从马克思的哲学应关注现实世界的改变的思维视角,科学——科学的应用(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是一个具有逻辑连续性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是关于现实世界解释的,也是关于现实世界改变的,是关于科学的,也是关于技术的,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哲学。
再次,从实践的思维方式反思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包含着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深刻思想。目前出现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以及人们为了消解这种对立而产生的一些想法,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将人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当作实践去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从实践去理解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不是纯粹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纯粹的社会,而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构成了现实世界的深层结构。人就是生存在现实世界中以现实世界的改变为使命的存在者。这些本体论思想显露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本质上是一门科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一种科学是不是比其他哲学高明,要看它对历史和现实的解答,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解答的程度则取决于这种哲学达到的理论思维的高度。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称作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就是因其具有当代性的深邃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因此能对关于科学的一些疑难的现实问题,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给出发人深省的回答。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既是新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实现的哲学理论创新,也是对科学哲学的反思从自然辩证法经由科学技术哲学所要实现的逻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