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生成,还有部分来自星际尘埃
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前科学家认为,水的来源是地球内部,是地球形成时自然产生的。这一类理论漏洞百出、捉襟见肘、困难重重,近来几乎不再被认真看待。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理论:地球上水来自太空由冰组成的彗星。
这个理论的向外寻找的方向是对的,但归结为冰彗星,又会产生不少难题,比如无法解释九大行星为什么惟独地球会成为海量的冰彗星的磁“铁”?
地球的水的确是由某种力量放置在地球上的,而且用大气层通过大气水循环将这些水固定在地球上。如果只是放置了水,而没有大气层的话,即使有再大量的水,也早就散失在太空中了。
地球水圈的水量最初也许没有这末多,海洋的面积没有现在这样大。那时的陆地应该是广泛出露、连在一起的。后来地球外水圈破裂,应该有2-3倍以上的水量加到地球水圈中,海水淹没了陆地,盘古大陆被分割成大陆,才形成地球表面今天的格局。
地球外水圈现在不存在了,使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设计。但从我们已知的物理学规律,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手段,我们可以借助建立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恢复当时地球上的生命环境和奇异景观。
对外水圈的问题,必须用这类理论模型有系统地回答。而不是拍拍脑袋对某个问题做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种思考方式。
地球表面2/3以上被水覆盖,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那末,地球表面的水来自何方?对此,目前有两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水来自地球本身。地球从原始星云凝聚成行星时,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的氢气和氧气;加上太阳发出的粒子流,也给地球带来了氢气和氧气。这些气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水。另外一部分水是地壳内部矿物脱水而来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来自地球外部,是地球形成时从宇宙空间捕获来的。当含有水分的陨石凝聚形成地球时,水被封存在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中。以后由于地球温度升高,自转速度加快,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轻而活跃的水挤出地球表面,呈水汽状态。再经冷凝形成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形成了地表水。两种说法,有待于科学进一步探索来作出判断。
宇宙形成初期,散落到地球上的氢系,氧系元素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化合,所以形成了水。同时氧系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合成到一块形成最初的氧气、臭氧。
地球形成初期,有很多陨石不断撞击着地球,其中就有不少水分隐藏在这些陨石当中。随着地球的演化(从高温到冷却的过程),这些水分才有机会先经过上升到大气层,然后再以降雨的方式落到地面上,形成最原始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