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唐朝时,人家将元宵称为「汤圆」,南宋时则称为乳糖圆子、澄沙圆子,直到宋末元初,才正式称为「元宵」。另有上元节吃元宵,这是从自宋代的说法,元宵之夜,每家都会做元宵、煮元宵,吃元宵以象征团圆、平安。 关于元宵与汤圆的差别,就古法严格说来,南方将米加水磨成粉,以手心搓揉面皮,包里内馅,制成的称为「汤圆」北方的作法则是将糯米粉放在筛箩,前后摇晃,使糯米粉慢慢里住内馅,称作「元宵」。另有一说认为,无包里内馅者称作汤圆,皮中有馅者则为元宵,但到美食无国界的现今,元宵与汤圆已无太大的区别,一般人也不太去细分其差异,反倒更加重视汤圆的口味与健康观念了。
元宵刚开始是没有包馅的,据说是有一次战役,为了传递讯息,于是在元宵里包了馅,馅里还有一张纸条... 至于为什么叫汤圆 有则趣闻,袁世凯听到家家户户都在吃元宵,元宵音同「袁消」,觉得自己好像会被消灭一样,心里不安,于是下令将元宵通通改称为汤圆。现在通常把有包馅的叫作元宵,没包馅的称作汤圆。
元宵是用干粉一点一滴的用筛子滚出来的,之后再下锅油炸,不管要不要包馅都可以. 而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一颗颗用手搓出来的,要不要包馅也是随个人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