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清代满族人常将如意纹饰雕在栏杆上,并将玉如意作为满族人的吉祥物。
如意在古時是中國僧人講經時手執之器,後成爲民間玩賞之吉祥物。其形狀如靈芝、祥雲或蓮蓬,其名“如意”有心想事成,順心如意的意思。柿子是一種紅色吉祥的水果,柿子與“事”諧音,民間常繪兩隻柿子和如意在一起,喻“事事如意”。如意也常與桃花、梅花、菊花等組合喻“四季如意”。如果繪如意爲蓮花形,那就含有更多的喻意了。在民間蓮花稱荷花,荷與和睦諧音,蓮與年諧音,同時,蓮花又是信佛之人最喜愛的吉祥花,所以蓮狀如意又是“生活如意”、“和睦如意”、“年年如意”、“幸福如意”的象徵。
“如意”的来源就是今天的所谓“老头乐”或者“不求人”,也就是挠痒用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