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标,是伴随着卷烟的生产问世、衍变和发展的。最初,烟草发源于美洲,16世纪开始传入欧洲。世界上最早的卷烟是芬兰的一家烟厂正式生产的“小加农”牌,于是就产生了香烟商标。
1870年,香烟及商标生产流行于英国和美国。以后又有奥匈帝国的“尼尔”牌香烟烟标,成为世界较早的烟标。
千姿百态的烟标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收藏者。世界业余收藏家协会中烟标分会,每年定期召开国际性会议,进行有奖评选、巡回展出、接纳会员等活动。藏品在5万种以上的收藏家方可成为该会的正式会员。
意大利的雷勃兹克共收藏7万余种烟标,他把家中40平方米车库改成了家庭烟标博物馆,是当时世界上烟标藏品最多的人。日本的北村昭多郎由于收集6.3万余种烟标而载入日本百科辞典十一卷。中国苏州的张家伟名列世界烟标收藏前三名,丹麦哥本哈根的尼尔在1974年3月就已收集到来自220个国家的52021种烟标,其中最早的是1860年芬兰的“小加家”。
早在30年代,前苏联烟标收藏初创者曾为不景气的烟草公司提供各国精美卷烟装璜作为参考资料,使烟草公司创出了名牌,扭转了倒闭局面。
一年一度的美国底特律烟斗大赛吸引了众多狂热的收集者,但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创造吸烟时间纪录的抽烟斗冠军,而是赛后烟标拍卖。许多早期创牌后又倒闭的烟厂的商标身价极高,最贵的竟达1万美元以上,许多罕见品在拍卖会上成交。
收藏烟标已成为世界性的活动,它成为异国集友传送友谊的纽带。中国的收藏家已开始步入世界烟标收藏之林。
烟标,即卷烟商标。现在许多人都已知道,可是在10多年以前,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在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历来没有一个规范的名称。
1985年元旦,全国第一个烟标收藏协会在六朝古都——南京市成立了,著名烟标收藏家余晋麟先生深情地谈到,烟盒子在我国大地出现了近百年,他的爱好者也收集了70年左右,一直沿用的是通俗叫法。现在收集它的人越来越多,通俗的叫法也越来越不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该给烟盒正名了,以利于收藏和交流活动的规范化。他认为,烟盒子等通俗叫法只能说明卷烟的包装形式,而忽视了其商标标识的作用,应该称为“烟标”,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包装形式和商标表示的同一属性,也为其以后登上大雅之堂作好准备。余晋麟先生的提法得到了全国烟标收藏界爱好者一致同意,并从此影响带动起一批又一批的收藏爱好者。
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下的必然。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的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4/30/aa***********_1306043002471.jpg
www.bookschina.com.tw/book_detail/this.asp?book_id=39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