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把本来不相干的窗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共三名话边缀成“三境界”之说。从面肢炙人口。
具体诗词为: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
原文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你写的.
原文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语>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写元夕灯火,苦觅情人,是辛幼安有数的涉及丽情的作品之一。然而细品此词,写情虽淡,寓意却深。究竟写情耶?言理耶?抑或别有寄托?颇耐人寻味。
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庆贺元夕,表达了人民百姓祈告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朱元璋建国后,为渲染太平盛世,把元宵节增加到五天,普天欢庆,通宵达旦。柳永《迎新春》词:“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记录的就是当时盛况。而辛弃疾写的已是南宋临安的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词开头就以重笔浓彩描绘了灯节奇异壮丽的景象。岑参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白雪妆裹的塞外雪景,此处则是元夕粉彩。春风徐来,鳌山绛树上,灯似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吹落、星如雨”,词意又翻进一层,写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立体、动态的色与光辉映成繁丽的图景。“宝马雕车”句转而写游人。“宝马”者,必高大神骏:“雕车”者,必镂花漆彩。策马驰车,遗香满路者,豪门富户意得兴浓观灯来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进一步渲染元夕狂欢的热烈气氛。笙箫清音中,月移灯舞,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鱼龙”,指扎制的鱼龙状彩灯。元夕有表演蚌壳舞、龙灯舞的风俗。“光转”、“一夜”互相呼应,交待了时间的转移。“动”、“转”、“舞”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声与光使人眼花缭乱的分化与组合,进而由灯之欢舞推想到耍灯、观灯之上的酣狂忘情。
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元宵佳节的热烈气氛。下片换用白描笔法,描绘词人在万人丛中寻找情人的情景。“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宋代妇女元宵节所戴的美丽头饰,用来指代服饰鲜明的女子们。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有“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句。元宵灯节是难得的允许妇女出游的日子,所以她们都着意妆饰。“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写女子们活泼姣好的神态。盛装的女子们三五成群,衣香袭人,有说有笑,一阵阵从词人眼前掠过。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怀着焦渴、望眼欲穿的心情等待的心上人却不在这些快乐的人群中间。词人苦苦搜寻,几近绝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见自己的意中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在如醉如痴的热闹欢乐中,这位女子是如此不同寻常。“那人”为什么落落寡合?“那人”在想什么?词人通过“那人”寄托什么?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大片思索想象的空间。
词写情耶?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痴迷,似乎如此。但是词人着力描写的只是对意中人的渴念与寻觅,并未描写两情之旖旎与欢洽。这与一般情词大相径庭。词写理耶?曾有人作如是观。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譬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此类哲理,是后人读词心得,仁者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并非词人当时立意。细味此词,词人极写灯景之繁盛,众人之狂醉,只有词人与“那人”不逐众流,自甘清冷,这种强烈对比显然意味深长。喜繁,喜简,喜喧,喜静,因人因时因事,或为情性有别,亦或为怀抱各异。此处词人虽然全力描绘灯节狂欢之热烈,但作者似以客观态度冷眼旁观,自身并未投入。未如柳永所言:“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而他千方百计寻觅的心上人,同样沉静寡欢。此点睛之笔,不可轻心掉过。所以梁启超先生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极有见地。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他青年时有很多抗金业绩。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600多首,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丰富多彩,别开生面。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香满路④。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⑦。
(注 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上元的晚上称元夕、元宵或元夜,也就是灯节。
②花千树:形容花灯灿烂像千树花开。这是以花比灯。
③星如雨:形容燃放烟火,冲上云霄,自空而落有如星雨。
④宝马雕车:指装饰华丽的车马。这句是写街道上人来车往观看灯火的情景。
⑤凤萧:即排萧,古代乐器。玉壶光转:指月亮慢慢落下。玉壶比喻月亮。一说是玉雕的灯。鱼龙:鱼形、龙形的灯。鱼龙舞,指在街上舞动那些鱼形、龙形的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元夕观灯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用彩绸或彩纸制成。这里形容观灯妇女的盛妆。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的样子。暗香:这里借喻美人。古时妇女常佩香囊等物。
⑦蓦然:突然。阑珊:零落稀少。
[说 明] 这是诗人落职后在上侥闲居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住节满城灯火。满街游人,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和夜市风光。结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句,突然表现了“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的夜晚,在南宋繁华的杭州城中,夜空中放起了焰火,犹如满天百花开放,转眼间便象流星般纷纷坠落消失。在街市上,乐声阵阵,各色彩灯争奇斗艳,游人兴高采烈,月亮似乎也沉醉于这个欢庆的夜晚。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成群结队的到处看热闹,珠光宝气、莺声燕语,然而诗人要找的那个人却四处难寻,忽然一回头,她正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情景,然而我们读起来似乎也并不陌生,节日的夜晚张灯结彩、施放焰火、歌舞升平、万民同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可以设想,把辛弃疾这首词的上半阙用来描绘今天的节日夜景,似乎也十分贴切。
词的下半阙写人;“蛾儿雪柳黄金缕”,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找一个人,于是,词的结尾犹如一个电视镜头,从种种节日的欢庆场面转向一个僻静的角落——“灯火阑珊处”。
参考资料:http://www.dxs.cn/forum/Dispbbs.asp?boardid=15&ID=1058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