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表明,冠心病好发于秋冬之交和冬季,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都比其他季节高。冠状动脉在寒冷的刺激下,易痉挛收缩,若冠状动脉原有严重狭窄,则并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就增大,所以,冠心病患者在冬季一定注意保暖,免受伤风在感冒,最好不出远门,即使外出也应尽量避免迎风行走,随身携带些急救药品,必要时可事先服用硝酸酯类药品,防止冠脉痉挛。
冠心病患者过冬时应注意:1、避免呼吸道感染。2、出门时注意保暖。3、冬季传统节日期间应注意饮食,食勿过饱;避免过度兴奋。4、冬天洗澡,除了保暖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闷热,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有人伴护。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因其发病急、死亡率高而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对类似冠心病的证候就有较详细的描述。《素问篇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传统医学对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最早记载。中医认为,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脏气虚弱致心脏的阴、阳、气、血亏损,痰浊、淤血、气滞、寒凝、湿阻于心络。常因起居无常,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失度,外感六淫所诱发。
专家提醒冠心病患者,冬季防病要注意以下几点:
规范用药中医认为,同是冠心病、心绞痛,因个体差异和诱因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证型,因此必须规范用药。专家提醒中老年人最好在每年入冬前做一次全面检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心脑血管的功能做到心中有数。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要注意服用对证药物,同仁堂针对不同证型心脑血管疾病有一系列药物可供选择。如:以血淤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多见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管狭窄等),可选用活血通脉片、复方丹参片、丹七片、通脉口服液、冠心安口服液等;气阴两虚证冠心病患者(常见气短、乏力、口干、脉细弱),可选用生脉饮口服液、太子保心口服液等;对于气虚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多属劳累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长期服用参芍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有效减轻症状,减少发作,增强心功能;冠心苏合丸则是针对因受寒诱发的心绞痛;愈风宁心片可缓解血管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头痛双重问题的有效药物。老年人可根据气候的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对证服用,积极控制各种慢性疾病的复发。
注意保暖寒冷是冬季冠心病发作的主要诱因,“六淫犯心,风寒湿之邪客于心络,受内因,外因作用而发心痛”。老年人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容易着凉,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等,夜间上卫生间时要注意穿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起居有常人的一切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宜早睡晚起,尤其是老人,不可熬夜,晨练不可过早,以日出后为宜。要适量加强活动锻炼,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运动项目要轻松,运动强度要适量,使全身气血流通,又不加重心脏负担,如打太极拳、散步等。
适当进补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进补不可过量,要因人而宜,以“食补”为主。气虚阳虚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阴虚内热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生姜、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脉络通畅、供血正常。洋葱中含有的类黄酮与精油等物质,可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体情况,合理选择一些补药。
怡情养性中医认为,人体致病,“六淫邪气所感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人们日常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与人体内脏有密切关系,过度愤怒,过度紧张,可使肝气上逆,发生吐血或昏厥,特别是老年人因过度激动或生气而突发心梗、脑出血的并不鲜见。因此,老年人要平静安祥地生活,保持淡泊宁静、乐观自信的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和感情上的大喜大悲,尽量少参加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活动如炒股、打麻将等。所谓“静益寿、躁损寿”讲的就是这个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