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吃魚變聰明??
吃魚變聰明是指魚中有一些omega-3的脂肪酸,可以在小時人腦細胞尚在發展、合成腦所需的脂肪酸酵素由又不足時,多吃可以幫助腦神經(還有視網醇)發育。大人其實漸有轉換酵素,可以將較短鏈的omega-3脂肪酸合成人腦神經的長鏈omega-3脂肪酸。不過陸上動植物的油,除飽和脂肪酸外,大多是omega-6的脂肪酸,僅大豆沙拉油等油有一些些較短鏈的omega-3脂肪酸。大人多吃omega-3脂肪酸,好處重點在於幫助血脂肪控制、降血壓、減緩血液凝固,對心血管防治較好。小孩四歲前則為補充腦神經材料為主,因此大人小孩都該多吃海產類。不過要聲明,不是所有的魚都含很多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含量較多,油脂多,omega-3的脂肪酸又多的魚如秋刀、鮭魚、海鰻、土托、鯖魚是較好的來源。
媽媽懷孕時吸收的營養,不僅影響胎兒的身體健康,最新的研究更指出,婦女懷孕時常吃魚,寶寶出生後的語言和溝通能力比較好。
Q2.媽媽懷孕常吃魚寶寶語言理解力較好??
這項研究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團隊分析7400名母親在懷孕時的飲食習慣所得出的結果。研究人員說,在美國由於擔心魚類遭到海洋所含的汞污染,因此孕婦被建議一周最好不要吃超過12盎司的魚肉,以免魚肉中所含的汞傷害到胎兒,但是在汞污染相對輕微的英國,研究員發現,孕婦吃魚帶來的好處超過可能受到的污染威脅。
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人員丹尼爾指出,研究中的婦女70%懷孕時一周至少吃一次魚,這些人維持吃魚習慣的最大影響顯現在小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力,他們對這些婦女15個月大的孩子進行測試,發現吃魚的媽媽生下的孩子,成績比不吃魚的媽媽所生的孩子平均高7%﹔小孩出生後第一年比較常吃魚的,成績也比較好。在社交能力上也有類似的跡象,但是較不明顯。
丹尼爾說,「魚是許多營養成分的來源,對懷孕期間的婦女有好處,但是也是如汞等污染物的來源。」他說,過去針對吃魚對胎兒神經系統發展的研究,偏重在汞污染可能造成的傷害,而吃魚潛在性的好處相對的未被發覺。研究員在1200名新生兒的臍帶中檢測汞含量,發現都普遍相當低,即使媽媽因為常吃魚使得體內汞含量較高,但是也與寶寶的測試表現無關。
研究人員說,一周吃4盎司的魚,分一到三次吃,就已經足以產生正面效果,吃得多好處並不會因此跟著增加。
英國營養學會營養學家紐珍特說,如鮭魚和鮪魚等油脂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是寶寶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所需,這份研究雖然沒有提到這些媽媽懷孕時吃這類魚類的頻率,這些幼兒是吃母乳還是牛奶,以及出生後的飲食是否包括魚類等,但是研究的確也顯示出孕婦在懷孕期間吃魚會有好處,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了解吃魚對幼兒認知能力的幫助。
英國食品標準局建議懷孕時期的婦女,一周最多吃2份的魚,而一般人則可以吃4份。
多吃魚多健康--魚類富含DHA為大腦皮質、視網膜所需傳導物質
Q3.吃魚顧眼睛??
『吃魚顧眼睛』是一般人都存在的認知,但魚如何能夠保護眼睛,甚至促進眼球發育?醫界已經有明確的研究。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研究發現,魚類所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DHA是大腦皮質、視網膜主要的傳導物質,而魚類含量豐富的維他命A更是避免夜盲症的主要營養素。
眼球內發現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DHA,尤其是在視網膜部位,而人體是非常的奧妙,DHA不會莫名其妙存在視網膜,顯示DHA是視神經、視網膜必須的脂肪酸。呂大文指出,視網膜就像是一台大電腦的積體電路,是眼睛能看到物品的主要『轉換器』,由於大腦無法直接判斷光能,所有眼睛所接觸的光能必須經由視網膜轉換成電能,才能讓大腦接受訊號,進而看到東西。
呂大文指出,雖然DHA在眼球的構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目前並不清楚,但在視網膜發現大量的DHA,而且這類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然合成,必須仰賴食物補充,此時魚類含量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DHA就成為保護眼睛的最佳選擇。
呂大文說,另外一項研究發現,導致身體發炎因子的前列腺素屬於二十個碳的不飽和脂肪酸,而DHA則是屬於二十二個碳的不飽和脂肪酸,兩者元素相似,可能有互相拮抗的作用,換言之,多攝取DHA可以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
此外,不飽和酸DHA也具有抗氧化能力,更可以當作能量的來源以及神經傳導介質,光能轉換成電能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很高的能量,許多營養素,尤其是DHA可以適時補充能量,因此﹁吃魚顧眼睛﹂是具有研究理論基礎的。
Q4. 能改變你的一生的食物之一:
野生鮭魚-提供必需脂肪酸omega-3
夥伴食物:黑鱸魚、牡蠣和蛤蜊、沙丁魚、比目魚、罐裝青花鮪魚、鯡魚、鱒魚。
建議:每星期吃2~4次。
並非所有的脂肪都有害健康,鮭魚含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就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必需脂肪酸之一,有助
於身體製造理想的細胞膜。如果細胞膜的構造不健全,就無法使細胞獲得理想的養分,進而使得健康亮紅
燈;這些健康問題包括:
中風
心臟病發
心律不整
部份癌症,如乳癌及結腸癌
糖尿病
氣喘
高血壓
眼睛黃斑部退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E)
自我免疫系統失調,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
過動症
抑鬱
必需脂肪酸不足幾乎無法察覺,因為它的症狀不明顯。皮膚乾燥、疲勞、指甲和頭髮容易斷裂、便秘、經常
傷風感冒、無法專心、抑鬱和關節疼痛等症狀,都可能是飲食中缺乏omega-3脂肪酸引起的。
Q5.吃出健康
• 市場鹹魚1/3不合格含致癌色素皂黃
資料來源:TVBS 記者:黃志偉
彰化縣衛生局9月份檢驗傳統市場販賣的鹹魚,竟然有三分之一非法使用工業用色素皂黃,由於皂黃可能會導致罹患肝癌,衛生局除了立即勒令業者將不合格的鹹魚下架,今天還主動到市場發放試劑,讓民眾DIY為食品安全把關。
• 鮪魚罐頭含砒霜過量傷神經系統 [2004-11-21]
資料來源:TVBS 記者:黃重添梁偉雄 香港報導
喜歡吃沙丁魚和鮪魚罐頭的民眾注意了,根據香港消委會對進口沙丁魚和鮪魚罐頭食品進行測試,發現來自大陸、泰國、馬來西亞的罐頭,含砒霜成份偏高,雖然還沒有超過安全標準,不過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砒霜會積存體內,損害神經和消化系統。
• 傳統市場黃魚添加工業色素傷肝 [2004-11-21]
大陸食品添加防腐劑,台北市衛生局今天公佈抽查報告,結果發現傳統市場中的醃漬黃魚、豆乾甚至是粉圓,添加工業用色素,增加色澤,民眾從大陸帶回來的豬肉、蜜棗和粉絲,添加甲醛,衛生局提醒,這些黑心食品吃多了嚴重傷肝,還可能送命。
• 海鮮的膽固醇會很高嗎? [2004-09-02]
很多人常認為為蝦、蟹、貝殼類的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常被警告遠離這類食物。
事實上,要判斷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並不能單看食物中的膽固醇量,而要同時考量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現在營養界已經改用「升膽固醇指數」(CSI),代替「膽固醇量」。
「升膽固醇指數」是同時計算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量的指數。
若以升膽固醇指數來看,大部份海鮮都比牛肉、豬肉、雞肉來得低,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表示(請參考115頁「常見食物中的升膽固醇指數表」)。
而且飽和脂肪酸對膽固醇的影響更大於膽固醇量本身。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臟學家約翰.拉羅沙表示,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的威力,比食物中含有的膽固醇本身,要高出4倍。
因為飽和脂肪酸是提供製造膽固醇的零件,有升高膽固醇的作用,是心臟病的幕後殺手。
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更進一步解釋,就算蝦、紅蟳、烏賊膽固醇量高,卻是整隻一起算的,膽固醇只集中在頭部、卵黃,只要吃的時候把頭部、卵黃除去,就成為低膽固醇的好食物,是非常安全的。
更且多吃魚可以捍衛心臟健康。
科學家在1970年代就驚訝地發現,愛斯基摩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非常低,關鍵可能在於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魚。
omega-3的研究相當多,幾乎世界各地多吃魚的人都較少得心臟病。
荷蘭的研究發現,平均每天都吃一盎司的魚,就可減少50%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美國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高出三分之一;丹麥的研究也顯示多吃魚對心臟的好處。
魚脂肪中的omega-3脂肪酸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減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等,都可以保護心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魚油多的魚,omega-3脂肪酸都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陳淑美說。
秋刀魚、鯖魚、土魠魚、鮭魚是omega-3脂肪酸較高的魚類;虱目魚、鱈魚、烏魚則是油脂雖高,但omega-3脂肪酸卻不高;而鮪魚、黃魚、鱸魚、白帶魚則幾乎不含omega-3脂肪酸。
既然許多研究都明白指出,魚油中omega-3脂肪酸的好處,乾脆吃魚油膠囊豈不更方便、直接?
魚油對動脈硬化整體影響目前仍無定論。例如近年來有些研究也發現,魚油可能改變LDL(壞的膽固醇)的結構,讓它容易氧化,反而對動脈硬化不利。
美國心臟學會在1996年的營養專家會議中,回顧了過去二十幾年有關吃魚、魚油補充、血脂肪、冠心病的相關研究,提出綜合性的建議就是:多吃魚,但不必多補充額外的魚油。他們認為,魚油的好處與危險仍需未來更多的研究證明。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参考资料:台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