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10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有的以历史事件为主要对象,例如第1、2、6、7章,分别讲述汉代的“削藩”和由此引起的“七国之乱”、宋代的变法运动、清代的鸦片战争以及清代一个涉及官场腐败的事件。其中既有大事,也有小事。有的以论述人物为主,例如第4章《荒唐的正义》就是以严嵩和嘉靖为主线,纵论中国历史上的奸臣与昏君。还有专门对制度的探究,即第8章《好制度,坏制度》。除历史题材外,又有文学题材。第3章专门论述《水浒》,第10章则是以文史结合的方式,分析武侠以及武侠理想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各个章节的写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第1章的写法在上面已经介绍过了,的确十分赢人。论述北宋变法的第2章,也是从人物入手,先介绍变法和反变法的三个主要人物:宋神宗、王安石以及司马光。将他们的政治理想、政治能力和人文及道德修养等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结合,多方面分析变法成败的原因。第6章对鸦片战争的论述则是另辟蹊径。它紧紧抓住在战争中大多数中国将领造假,向朝廷谎报军情这一奇特现象,从中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该书不仅在写法(结构安排)上引人入胜,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例如说“七国之乱”时这样描述:“事实上,吴王造反,事前并无证据。‘七国之乱’平定后,政府军在他们那里也没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里套用了目前国际问题上常用的一句话。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隔行者”趣说历史
该书的成功是作者多年来刻意追求的结果。在“跋”中作者说:“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也不能不让人惦记。”他认为历史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于是就有了对历史的多种说法。最常规的是“正说”,最流行的是“戏说”。“正说”难懂而且乏味。“戏说”好看又有趣。“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这就产生了矛盾。他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当然很难,但并非做不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便是典范。”经过趣说后,“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这种积极探索和追求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在该书第9章《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中,作者提出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而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者或“文字操作工”,甚至是“文字篓”或“传声筒”。可见,正是为了社会上广大读者能感受到学术的魅力,才有这样的成功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