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话剧《赵平同学》,编导田沁鑫。地点是北大百年讲堂上的一个小剧场,三百来号人,舞台和观众距离极近,用一个差点迟到的从舞台前穿过的观众给她同伴的抱怨的话说,“天,我差点成演戏的了。。。(省去该女性观众絮絮叨叨两百余字)”。舞台近在咫尺,舞台布置也极为朴素,一张布满涂鸦的,隐约写着一些关于女性如何如何的黑板,方桌,几张电脑桌,和庞大的电脑显示器,仅此而已。
演出时间到,演员上场,开始搬弄道具,演员之间闲聊,演员和台下认识的观众打打招呼,但却让你很难分辨这是否戏已经开始了。
田导导过不少大戏,《赵氏孤儿》什么的,我都没有看过。看了她这部一小时的小剧,我的感觉就是,原来现在的话剧可以这么排阿:)
小场,小布景本就营造了一种排练话剧的气氛,演戏的风格则更体现这一点。整场戏,角色和演员没有严格的界限,演戏过程中,他们可以以演员的身份,互相鼓励、提醒、或小的交流,仿佛在提醒观众,他们是在演戏,但马上就又进入角色之中。再比如,一场专业剧团演出的话剧,全剧的配乐,竟然只是由全剧六位演员中的一位女孩,在表演的同时,在“电脑桌”前用用自己的mp3和音箱控制的(而且还是个很一般的mp3player)。
剧本身挺明快的,年轻人的诙谐和青春,讲的是一个名叫赵平,英文名是zhaopinger的大四女生,四年学习成绩全优,被人指控说向几个外国男人示爱,而进了局子,有伤风化,于是被学校开除。当然赵平的叙述完全是另一种情形了。赵的班主任李学东是个在课堂大夸西门庆的青年老师,去派出所领人,于是又引发出一段发生于这个时代的“混乱的事情”。围绕着这一故事的前因后果,展开了真实、信任与谎言,制度与人情,爱情与性,道德与欲望,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混杂在一起的碰撞。对是碰撞,碰撞到看完之后我只得到了一点清晰的认识,当然,也是我个人认为的该剧的主题:在性的问题上,要“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一定要记得使用“桂林高邦生产的‘野战排’牌儿小雨衣,还带清香味儿”。
差点忘了说,进场的时候,一人发了一个蛮精致的大纸袋,还是同去的hao美女眼尖,发现里面有个小物件,正是三支装的“桂林高邦生产的“野战排”牌儿小雨衣,还带清香味儿”……可惜昨晚没用上。
ps1:这戏是这家安全套厂商独家赞助的,而且又是“中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公益基金”的活动之一
ps2:要是郝老板也给点赞助,没准演员们还会在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放背景音乐的mp3 player上做点文章,北岸野战排,您的视听盛宴!
ps3:好几年没有因为工作关系以外的原因和青春女生约会过了,立存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