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简称民主德国或東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離东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圍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自從東西德分裂,西德經濟一直領先於東德,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東德受到蘇聯的嚴重影響,政治的專制,經濟高度管制,使得東德人民對一墻之隔的西德無限嚮往。
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拆掉柏林圍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夫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爲“柏林圍牆倒塌”。
意義
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两德重新统一,加速了1990年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崩溃。德国并且重新成为主权国家,世界第三大經濟体。
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