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歌是人们慢慢形成的以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什么事物的方式。至于是第一首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创作的?史书也没有准确的记载。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在所有儿童文学体裁中,儿歌或许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儿歌古时称“童谣”。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儿谣、小儿谣、婴儿谣”等归人“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孺子歌”、“小儿语”、“童儿歌”、“孺歌”等名称,但所指大致相同,都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歌谣。“儿歌”一词的普遍使用是在“五四”前后歌谣运动大发展的时期。纵观中国古代童谣,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可谓久矣。在文字出现之前,它已在人类世界存在着,凭口耳相授一代代流传下来,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童谣琅琅上口,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里,往往被政治家们所利用,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反映乱世社会生活的童谣多于“盛世”就是这个缘故,强烈的政治色彩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儿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古代童谣的迷信色彩也是比较浓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阴阳五行说把“童谣”当作“诗妖”现象,说成是表现人间灾异祸福的“咎征”。这样一来,童谣本身的性质就被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失去了它本真的光彩。
直到明代,儿歌的观念才发生了大的变化,开始突破五行迷信的束缚,从儿歌世代流传的实际情形来解释儿歌的特点,并且重视儿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1593年出现了由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并加以改编的《演小儿语》,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