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围棋爱好者来说,吴清源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传奇”可以包纳的了,而是一种近乎“神”的存在。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是围棋迷,曾自称古今中外最佩服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他为吴清源的另一本回忆录《天外有天》所撰的序言中提到: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项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则赞曰:“相传苏子瞻为韩文公庙立碑,彷徨思索,不能落笔,忽得‘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两句,乃一气呵成。此传神一联,稍改数字:‘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正足为吴清源先写照。”
对于不谙围棋的人来说,这种评价或许迹近“吹捧”,但只要是在围棋世界里略有一番浸润,便会深感此评不只不过,甚至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崇敬——只有像“围棋之神”、“昭和棋圣”、“介乎人神之间”这样的赞语似乎才能与先生的风姿相当,尽管吴清源自己从未追求过这种种的荣耀。
然而,这位“一着而为天下法”的“围棋之神”,一生却颠沛流离、艰难曲折。身为吴清源师兄的桥本宇太郎曾分析道:“然而,有目共睹,与他那威震天下的棋士名声相比,吴先生的人生道路却是颠沛流离、艰难曲折的。形成这种复杂经历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吴先生并不满足于单纯弈棋的生活,他热忱地走过一条宗教信仰的修行之路。其实,吴先生是这样一种人,与他那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更有趣的是,对吴先生在信仰中养成的清廉洁白的人品,无论是谁,都可能将他误认为禅房里修行多年的高僧!”
在这本最新的传记中,吴清源回顾了自己一生在“棋道”和宗教两条路径上的“求道之旅”,把自己起伏颠沛的一生写得很淡,重点在说棋论道,“其气度和从容确非常人能及”(王军序)。
在此之前,吴清源曾于70岁那年,也就是1984年出版了回忆录《以文会友》,著名文学理论家陈平原在《中的精神》序中仔细比较了两本回忆录的差异后写道:“仔细比勘《中的精神》和早年的《天外有天》,你会发现,除了增补部分,事情大体上还是那些事情,只是叙述的语调及心态变了,变得更加通达、恬淡、晓畅。早年的很多不愉快,渐渐远去,转而怀念起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师友……”
其实,这种心态的转变,除了对世事的通达之外,更多地还在于吴清源自己在“棋”与“道”上的感悟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差异可以从前后两本回忆录中的两段话体现出来。
在《天外有天》中,吴清源在“镰仓十番棋”一章的结尾时写道:
“总之,围棋是两人共同创造的一种艺术。同时应当毫不含糊地指出,围棋完全是为了取胜才引起相互残杀。围棋是不折不扣的胜负世界,除了要求常胜不败之外别无他求。说到底,不获胜就无人承认它的巨大价值。”
而在《中的精神》里,吴先生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中写道:
“围棋和易以及天文有着很深的关联。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当然,围棋是争胜负的竞技项目,但我觉得不能忘记围棋最开始是来自于阴阳思想的。
“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能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从《天外有天》时期的“文武双全”到《中的精神》阶段的“中和之道”,不能不说是吴清源在晚年所达到的另一思想境界。
吴清源的女弟子芮乃伟在本书的序中提到很喜欢作家阿城对吴清源人生修养的一段描述:
“小时候的教育如同一颗智慧的种子,深埋在吴老师的心灵的土壤里,经过这么多年的灌溉培育,那一粒种子已悄然地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芮乃伟感叹道:“可惜在现在的中国棋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
不知为什么,芮乃伟的这段话突然让我想起川端康成在小说《名人》里的一段描述,川端小说里所描述的那场“名人退隐之战”也曾被吴清源多次提及,是在当时与他并称“双雄”的木谷实和最后位世袭本因坊秀哉名人之间举行的,被视为日本围棋界走出“世袭”时代的一件大事。
川端的小说里写道,当弈局进行到98手时,一位在旁观战的棋手走过来:
“这时,安永四段走进对局室,跪坐在门槛前,双手着地,诚心诚意地施了个礼。这是虔诚的礼拜。两位棋手没有察觉。名人和七段每次朝向这边,安永总恭恭敬敬地垂下头。简直是除了如此顶礼膜拜之外,别无他事了……”
短短的一段描述,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一位棋士对于棋道的敬慕与虔诚。没有人能够知道,在吴清源曲折的一生中,他是凭着多么深刻的“慕道之心”,多么坚韧的“信道之行”,才最终达至今天的境界。这也是芮乃伟为什么会写道:
“跟吴老师学棋后才明白,即便是天才,也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够获得如吴老师这样辉煌的成绩;或者说,除了棋上的绝世之才外,还有其它很多素质,如对围棋不带功利心的单纯的热爱、常年来静心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习惯、对世俗功名的不动心以及对清贫简朴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吴老师作为大天才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