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马克是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家之一。他于一八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下午诞生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地方产科医院。他父亲是个书籍装订工,名叫彼得弗兰茨雷马克,母亲叫安娜玛丽亚,娘家姓施塔尔克内希特。雷马克生下后取名为埃里希保罗雷马克(Erich Paul Remark)。这个名字他一直使用到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一年七月他在写给《大陆回声报》的一封信上签下了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这个名字(玛丽亚是雷马克母亲的第二个名字,而姓拼写为Remarque,那是因为他曾祖父的姓就是这样的)。此后,雷马克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雷马克的父母信奉天主教,他小时候经常在天主教教堂的唱诗班里唱歌。一九一二年他在读完八年制公立学校后,即到奥斯纳布吕克天主教师范学校三年制初级班学习(即预科学生),三年后成为该校学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师范学校读二年级的雷马克在教师的鼓动下并非自愿地应征入伍,在奥斯纳布吕克的卡普里维兵营接受较长时间的军事训练后,于一九一七年六月十二日到达西线战场。一个多月后,雷马克在一次战斗中手臂、腿和脖颈受了伤,八月中旬到杜伊斯堡一家天主教野战医院养伤。九月九日雷马克的母亲死于癌症,雷马克回乡奔丧。一九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他作为“可以用来驻防的”军人回到奥斯纳布吕克。几天以后,雷马克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一九一九年他又回到天主教师范学校继续学习,九月通过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考试,接着在奥斯纳布吕克市郊区的几所小学当教师。他和小学生相处得很好,但是却感到长此以往,接触面比较狭窄。于是他在一九二年十一月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在奥斯纳布吕克市里先后当过商店职员、会计、墓碑经销商、钢琴教师、风琴师,直至一九二二年离开该市。同年十月他到汉诺威大陆橡胶厂任广告撰稿人和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二月雷马克到了柏林,在《体育画报》担任编辑工作。一九二五年十月十四日,雷马克与伊尔莎尤塔察姆博纳结婚(一九三年离婚,为了让她获得瑞士的入境签证以及后来到美国避难,他们于一九三八年复婚,后又于一九五七年离婚)。一九二六年
,雷马克通过贵族胡戈冯布赫瓦尔德的收养手续获得了“冯布赫瓦尔德男爵”的称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