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悟世间道理;
明,明人生根本;
知,知天地规律;
道,道宇宙万物;
明白是什么使自己快乐,真正快乐的东西,分析自己可不可以摆脱物质肉欲的那份虚荣。快乐,是心境的不同。就算没有旁人认为有快乐的原因,也要有让自己可以其然自得,快乐的方法。
境由心造
即境不离心,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都离不开能认识的心,这是唯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一般人往往认识不到这点,总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见这个茶杯很好看,就认为茶杯本来就好看;我们看见这朵花很美丽,就认为花本来就美丽;我们看见那个人很讨厌,就认为那个人本来就讨厌……殊不知这一切的境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都没有离开我们心的认识。谁能举例说明哪种东西离开了心的认识?其实,举例本身就不能离开心的认识,如果离开认识,也就无法举例了。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来自于我们的认识,其中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属于个人的经验。我们说这个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着美丑吗?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大智度论》中有个比喻:一个美丽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个贤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亲;在与她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了仇敌;而在鸟兽们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类……“境由心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和价值,都是我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规定的:一只古碗,鉴赏家看到的是它的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外行却只看到它的破旧。又如馒头和金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珍贵,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有个故事说,一艘船遇难之时,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带走了金子,另一位贫民带走了馒头,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后,贫民因为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而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观赏者的眼中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有人觉得赏心悦目,而有人却会因此伤怀哀叹;同样是秋天,有人觉得“果然秋日胜春朝”,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而不胜悲戚。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同样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发现,就是我们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就是我们的心。
苦乐由心感受
一般人或许以为有钱有势才能快乐,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有钱有势的人,往往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羡慕之上,这种快乐并不真实,也不会长久;而物质条件简陋的人,若能安于清贫的现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说,苦乐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内涵和根源,只知道从外在环境中不停地寻找。将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为了挣钱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虽然钱挣到了,幸福却未必同时到来,甚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外在环境中寻求快乐,而不从内心寻找,实在是舍本逐末,所以,幸福人生的关键是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财富。幸福不能没有财富,因为生存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质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可口;就像帝王,权利和财富都到达了顶点,没有好的心情同样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苦受和乐受,都来自于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才形成了各种烦恼和痛苦。
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心灵。
参考资料:||
宽容的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