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化为阴阳两仪,阳分太阳、少阴,阴分少阳、太阴,是为四象。太阳为乾兑,少阴为离震,少阳为巽坎,太阴为艮坤。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参考资料:倚天屠龙记
太极,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太极一词见于《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对于此段文辞,历来有两
种解释。一种解为筮法,筮占者执蓍草于将分未分之时,即称太极;一种解为易理,视
太极为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四象和八卦指的是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
易理的解释后来有很多发展。汉代以谶纬解《易》,以卦气讲说阴阳灾异。《河图括
地象》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
为地。”②意为天地未分前的太极是混沌一气,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汉书律历
志》中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③将太极和元气并列起来。为了解释“元气”之前
的世界,《易纬乾凿度》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又称:“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
弗法。”④魏晋时期,韩康伯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
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⑤他将太极又等同于“无”。宋明时
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
变化无穷焉。”⑥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
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
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
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⑦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
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⑧“太极非是别为一物,
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⑨同时,朱
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CD朱熹的“太极”、
“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
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
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
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
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
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
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
“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
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
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
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
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