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共 64 件,其中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钟一件。最大一件甬钟通高 154.4 厘米,重 203.6 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别悬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 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 2000 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全套编钟音域十分宽广,共有 5 个八度,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变化音,因此,能演奏中外各种曲调,能进行独奏、合奏、伴奏。演奏时由 3 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 3 个组的甬钟,另有 2 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举世瞩目。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9/01/ba***********_1306090101163.jpg
据古籍记载,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极为重视音乐,他们认为诗歌用来激发人的精神,礼仪用以规范人的行为,而一个国家有优美音乐,则是昌盛的象征。因此,国家的盛衰,完全可以从音乐的好坏来判断。1978年,中国中部随州市的一个古墓中出土了大型青铜编钟,这一发现特别引人注目,因为这从实物上印证了典籍中的记述,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增添了新的证据。
1978年2月,湖北省随州市郊擂鼓墩的一处工地施工时,突然发现一片与地面颜色不同的“褐土”。所谓“褐土”,是指地层中积压埋藏的人类活动遗迹。这一情况引起考古部门的注意。经过发掘,一个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米的古墓出现在人们面前。墓室打开,人们发现巨大的棺椁上盖有47块巨型石板,工作者动用大型吊车把石板吊走之后,发现的不是地宫珍宝,而是一椁浑水,深约三米,水面上飘浮着破散的棺木。考古人员一边往外抽水,一边清理浑水上的棺木。随着水面的下降,震惊世人的文物出现了。经过发掘整理,古墓中共出土文物一万五千多件,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许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纹饰华美,豪华异常。所有这些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65件青铜编钟。
这组编钟不仅是目前为止所见到的古代最庞大的的乐队配制,而且青铜的铸造工艺,乐器的宏伟和完备,无论哪一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编钟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八组,其中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最小的通高20.4厘米,编钟的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编钟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都刻有古老的篆体铭文,共2800余字。经过实际测音,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至今仍可演奏各种曲调。
经过考证,考古专家认定这一古墓是战国时期曾国贵族曾侯乙的墓葬。曾侯乙,从文字上解释,就是曾国的一个名叫“乙”的王侯。依据墓葬中的一些物品上的铭文和碳14测定,考古人员得知墓主入葬的年代应是公元前400年左右。
曾侯乙墓因为处于地下水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渗透了墓中,致使陪葬品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水的浸泡之中,正因为这样,墓中的物品才二千多年没有受损。也是因为有水,墓中的珍宝才没被盗墓者窃取。
曾侯乙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当地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博物馆用以收藏展示墓中出土的文物,复原了“曾侯乙墓址”,建立了“编钟陈列馆”,还按照编钟所能发出的音乐组织了古乐队,使现在的人们还可以聆听古老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