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1877—1925),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擅长诗词、书法。1893年回国,1896年入香港皇仁书院学习。1903年1月赴日本留学,3月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政治科,同年结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05年加入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1906年,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
1907年春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升任军政府财政司司长。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流亡日本。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在原国民党基础上重组),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1917年9月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财政次长、代理总长。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和朱执信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1921年5月,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任财政部次长。积极筹款支持孙中山的北伐计划,遭到反对北伐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囚禁,经夫人何香凝等人的积极营救获释。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1924年1月任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并积极筹备建立黄埔军校,任党代表。11月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任中央农民部长。在平定商团判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1925年8月20日,在设于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今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杀害,遗体先是暂厝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旁,1935年迁葬南京中山陵侧。
主要出版物:
《廖仲恺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2年。
《双清诗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廖仲恺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3年。
《双清文集》,尚明轩、余炎光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
《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图片集),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
《廖仲恺和何香凝》,周兴梁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廖仲恺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陈福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廖仲恺年谱》,陈福霖、余炎光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
《廖仲恺何香凝研究》(论文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主要纪念地:
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24号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24号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惠阳市陈江镇仲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