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开始,由马季、姜昆、王景愚和刘晓庆主持.
1983年,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文化领域呈现的活跃氛围以及国人思想解放、振奋激扬的心理态势,中央电视台制造推出了后来证明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一经推出,令全国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普遍的欢迎和称赞。
1983年以前中国没有主持人这一说。当时电视上叫广播员,电台里叫播音员,舞台上叫报幕员。我们此前也看不到欧美港台的东西,只是觉得应该设这样一个角色。
主持人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也不仅是一个职业的产生,而是一种标志。它标志着在主办者与观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造成一种互动、呼应的可能。主持人已起到节目本身起不到的作用,交流的广度、深度都由此增加。我们自己也更加明确地触摸到电视艺术的性质:这是一种大众传播艺术,它必须想方设法地加强与观众的联系。
当时我们选主持人,看重这么几条:要有经验,幽默,能出口成章,应变能力出色。这样的要求,当时我们电视台内的广播员还不具备。综合考虑之后,我们选了马季、姜昆、王景愚和刘晓庆。
这几个人我们熟悉,观众也熟悉。他们的人缘、台缘都不错,男女、行业的比例也挺理想。那一年是第一次现场直播,台词只有个大概,也没要求他们像播新闻那样一字不差。从结果看,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时晓庆提出她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能不能让她通过电视转播在现场跟爸爸妈妈说几句?
这要求我能理解,但我也很担心。按当时的理解,这话筒是无产阶级的工具,为什么交给你刘晓庆个人?万一你乱说怎么办?这春节晚会本是鼓干劲、唱赞歌的场合,怎么能如此儿女情长地说爸爸妈妈呢?
我叮嘱她:晓庆,你可以说,但你可千万不能乱说,不要说离格的话,千万别把晚会砸了。晓庆说“您放心,我有数”。后来她就在现场说了那么两句。
就是这么几句,后来据说很多观众都流了眼泪。这不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它使我们的电视艺术从此敢于表现出人性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