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和曹营乡。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更是多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多集中在贵州安顺市的紫云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多达600多具。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50米之间,高的可达100米,多临江河。格凸风景名胜区的悬棺,属一二种。
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的悬棺至今尚有三大之谜没有破解。一是悬棺主人是谁;二是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三是他们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去的。格凸景区的开发,使悬棺这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一、悬棺主人是谁?——是战败民族的遗物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这以周梦云和美国学者威信长安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 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他的观点是: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 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
没想到今天在黔中腹地,在边远封闭的格凸一带多处洞穴都有悬棺,而悬棺地附近都是苗族集居之地。格凸风景区的神灵宫,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多高,40多米宽的巨大出水口的洞穴内的左边岩石上,1988年前存放着240多口棺材。笔者在这一带考察悬棺时,曾在宗地乡的红岩村锅枪组,悬棺岩脚下的村寨,寻问到了一口完好的悬棺主人,这位为苗族的老人称棺内人是他们的祖辈,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悬棺了。而在安顺市的平坝县的桃花村的苗族,至今还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多达600多口。由此看来,一是悬棺时限,由一些书上说的“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应该解为上限未知,下限至今了。二是悬棺也并不是那一个民族所固有,它是那一个时代,战败民族的产物。
为何悬棺?——临时存放,还要带回老家
《信息时报》2003年6月03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传说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来他最信得过的人,将别人垂涎已久的兵书与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另一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 日 《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起原于战争,没有可以非意之处,但除了“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外,采用其它的葬俗就不“趋吉”和“尽孝”吗?《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凿岩式、自然洞穴式就堕不下来了。在格凸,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主人告诉我,用苗语说脚杆寨(在)叫“不这吾”,意为“我要回家”。传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于是乎,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入将其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在那些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一同回家归根。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于是就有了脚杆寨(在)的寨名,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的祭奠仪式,要砍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一是马安;二是战刀;三是弓箭;四斗笠。相传,苗族的祖先因为外敌入侵,从失去了东方的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但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可是在有生之年未能愿,死了也要骑战马从反战场,杀敌报仇。在民间,咒骂他人之语中有一句常用语,叫“挂岩头”,显然在很早的时候,有将“挂岩头”视为骂人之语意念的人,一定与行“悬棺葬”的人(战败民族)是对立的。由此看来,行“悬棺葬”只是一种临时存放,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是行“悬棺葬”的人的心理意识和信念,由于这种愿望长期没有实现,就成了一种习俗。
怎样放上去的?——尸体与棺木部件分离,攀岩人所为
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那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几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了90度,几乎这两种悬棺形式都置于水流湍急,是乎是无法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升天”的呢?这一悬棺之谜成为中外考古界关注的课题。
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有四种说法:一说: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和崖画绘制好后,再把路毁掉;二说:如修埃及金字塔样,先用土填埋崖壁,尔后再挖去填土;三说:搭厢架;四说;从崖顶放绳索。用前三种方法似乎不是很现实,后一种有一定的道理。
1996年10月 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俨教授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安放悬棺的表演:陆教授的方法是:用一台木制的绞车(类似北方井台上提水的辘轳)和几个木制滑轮,用绳子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待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陆敬俨教授的实验方法是用当代科学的思维,去模拟古代人的做法。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书面认定:为揭开了我国多处放置在悬崖峭壁上的‘悬棺’之谜的马金祥和朱同乐的方法是:“使用两副竹排,一副竹排顺流而下作为动力,另一副装放棺柩置于背水处控制移动;升高前,先在上面峭壁的突出点固定一段圆木作滑轮,两副竹排连在‘抛物线’绳索上通过滑轮套好,这样动力竹排驶入湍急的水道往下漂移,就会拉动载棺的竹排上升;直至低于滑轮的高度,然后让竹排逆水而上,放松绳索,这样棺木就放到悬崖上了。事上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也是可能。
格凸蜘蛛人的发现,彻底揭开了悬棺之谜。格凸的蜘蛛人50岁的罗发科,33岁的黄小宝(腿残疾)和王凤忠能在格凸景区一带垂直光溜的百米高绝壁上在没有任何安全设施防护的情况下, 无能绝壁下是否是湍急的格凸河水,只要有脚可以踏的地方,有手可攀的地方,或借助一些竹杆、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上到了108米高的悬崖绝壁上,4分多钟后,他又徒手退回了地面。这证明,那些所谓无人能去到的悬棺之处的悬崖绝壁,古代人也可用同样方法征服的。
从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和其地方的棺木结构来看,棺木都是 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这样便于可以撤装组合。一口数百斤重的棺木按构成部件分开后,每块也不过几十斤,人的尸体也只不过是一块棺木部件的重量。
依山傍水是古人选择栖息地的基本原则;满山遍野的大树、葛藤、毛竹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绝壁的用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内,盖棺,悬棺葬就这样完成了。至于,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是否符合行悬棺葬的人的理念,这一疑问在格凸一代早些年苗族丧俗活动中得以证实,他们虽然不再悬棺,在土葬中,也是把尸体与棺木分开送墓地,把棺木放到打好的“井”,尸体入棺内后盖棺,盖土。结论是,高高挂在悬崖绝壁上的悬棺,不是飞上去的,也不是滑轮吊上去的,也不是利用水的动力借助两副竹排吊上去的,而是靠身怀绝技的攀岩人通过把构成棺木的部件和尸体分分别,吊上悬崖绝壁组来完成的。
参考资料:http://www.book8.com/bbs/showthread.php?t=2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