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关于饺子来历的传说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冻伤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另一说法是春秋时期相当于今天河北任丘一代的地方有一个名医叫扁鹊,由于北方天气冷,很多人冻伤耳朵,于是他把活血化瘀的草药放到了大锅里熬汤药给老百姓喝,当然里边的草药也是要吃的。效果还不错,因为是免费派发出现了疯狂领取的场面,可惜很多草药由于混乱洒在了地上。于是第二年冬天的时候,扁鹊灵机一动把草药包在面皮里再煮,面皮则包成耳朵的形状,这样草药和药汤都不会浪费了,这种形式慢慢被很多老百姓学习,馅儿也从草药变成了肉类和蔬菜,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