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文化与枣树、小枣相伴而生。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当地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民间故事、佳话轶闻广为流传,较著名的有“天枣下人间”、“枣王与禹王”、“唐玄宗拴马”、“枣王桥的传说”等。无棣人民还把红枣作为美好甜蜜的象征,儿女结婚,把红枣放在嫁妆里、被角里,取其谐音“早生贵子”;生了孩子,取名“枣花”、“枣柱”。平日里做些枣饼子、枣米饭,逢年过节精心制作枣粽子、枣糕,吃些醉枣、炕枣,喝点枣木杠老烧酒。从九一年,与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合作,先后拍摄了《枣木杠子的家事》、《还是枣木杠子家》两部电视剧。全县现有有关枣的景点及其他旅游景点多处,枣乡旅游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首先地。
--唐枣树。位于无棣县信阳乡李楼村南,为一唐代老枣树。据《唐枣碑铭》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这里发生了大海啸,方圆百里一片水天泽国,唯有此树幸存下来,并与大觉寺相对而立。至今树龄虽逾千载,却仍枝繁叶茂,年产鲜枣百余斤,堪称寿树,令人叹为观止。1990年,无棣县人民政府为此树立碑“唐枣”。
--万亩枣园和冬亩密植园。无棣县基本实现了枣农间作密植园化、宜枣耕地枣树覆盖化。金秋时节,无棣“四野清香飘天外,万顷小枣射云红”,成了枣的海洋。
--碣石山。原名马谷山、大山、盐山、无棣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是鲁北惟一的一座山体,形成于距今73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一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状地形,是山东省内少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为年轻的一座火山,也是华北平原惟一露头的火山,极具地学价值。对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1999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15日,在无棣“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上,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山师大教授、博导安作璋明确断言:“禹贡碣石在无棣,曹操所登临的碣石山也在无棣,他的《观沧海》诗是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率大军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管承,途径无棣马谷山有感而作。这一研究结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解破了学术界也包括我在内多年来的疑惑和成见,同时也给无棣争得了一个千古名山胜地。”今山有观海亭、碣石山碑、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碑和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的题词碑。山的东半山腰有杏树园,园内洞谷相连,每到春季,鸟语花香,蜂飞蝶舞,景色宜人。登山俯瞰,河流如带,绿野似锦;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帆船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无棣县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0480公顷,其中核心区3670公顷,缓冲区14810公顷,实验区62000公顷。贝壳脊滩-湿地海岸属我国典型滨海湿地类型,三条长56公里、总地质储量为3.6亿吨、且随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万吨以上的无棣贝壳堤岛是世界罕见的全新世中晚期珍贵的海洋自然遗产,贝壳堤内外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唐贞观十三年建,塔十三级,门镌“文笔冲霄”,下方缀“罗柱书”。明洪武初更名为大觉寺宝塔,永乐年间无棣易名海丰,故有海丰塔云。康熙六年,地震塔裂,光绪十四年,塔圮其半,延至近代,塔基砖石剥蚀,难以修补,于1957年经省批准,将残塔夷平,封基保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议举塔,无棣乡贤中国建筑设计泰斗张镈大师,义务设计图纸,1991年7月12日,新塔奠基,1992年9月落成。现塔位于原塔北50米处,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海丰塔”名。塔按八角十三级楼阁砖塔设计,抗八级地震,塔高45米复原规模,座径11米。外廓砖瓦结体,饰八棱飞檐挑角;内中钢筋浇铸,绕柱扶磴盘旋;座基四门分陈,顶层八面环栏;上由佛光圆珠托半月组成塔刹,更兼塔系铜声,月镀金光,风吹乐起,百铃交响,赋古棣以新韵。
--吴式芬故居。清代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吴式芬钻研金石铭文和封泥,成为独辟蹊径的考古名家。其故居位于旧无棣城南门里西侧,旧称“尚书第”,占地7000平方米,一宅两院,布局为南客北主、东密西疏。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故居南院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系明户部尚书王佐府第,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宅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分南客厅,北砚堂,东门厅,西下院四组建筑。“宝砚堂”因吴氏珍藏苏东坡“雪堂宝砚”得名,是吴氏翰墨会友、品茶清谈的地方。北院“尚书第”建于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为重檐歇山式高台门楼,青砖碧瓦,朱柱粉墙。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室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穿越南北两月亮门,就是吴氏家庙大厅,南厢“陶嘉书屋”系吴氏藏书之所,北厢“双虞壶斋”为吴氏著录、休憩之处。据专家论证,此故居系明清时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