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的传说起始于唐中宗年间。历代文人学者对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一直众说纷纭末有定论。据有关史料记载,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都有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尤其在广西,许多市、县如:天河、罗城、宜山、贵县、恭城、柳江、桂林、象州、巴马、扶绥、
金秀、东南等等的县志,甚至于家谱中均有刘三姐的记载。有的地方还以实景实物来辅以佐证,如:三姐河、三姐桥、三姐田、三姐崖、三姐庙、三姐墓、三姐书屋、三姐歌洞、三姐石像、三姐石扁担、三姐对歌台……总之,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如今,广西成了歌海,人们说,这都是三姐传的歌,如今,广西成了世界民歌眷恋的地方,世界的人民说,那里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看来现在再去探讨刘三姐是哪里人或是否真有刘三姐其人已没有多大意义了。刘三姐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深藏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情感。
二、《刘三姐》四进怀仁堂
《刘三姐》作为一个剧目在同一年间能够四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1960年《刘三姐》晋京演出,为了让毛主席能看上《刘三姐》,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后共安排了四次演出。头三次演出,由于毛主席临时有事都末看成。第四次,也就是演出团要离开北京了,演出所需的道具布景都已装上了火车。正当演出团的同志们为不能给毛主席演出而感到遗憾之时,忽然,上面来了通知,叫演出团马上卸车立即进怀仁堂装台演出。
第四次,毛主席终于来看戏了。毛主席在看戏的过程中几次为《刘三姐》演出团的精彩表演鼓掌欢笑。事后,毛主席对《刘三姐》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对何其芳同志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
三、“中南海的鱼味道就是不一样”
由于《刘三姐》进中南海演出的次数多了,提前进去装台的同志和在中南海里面负责保卫工作的解放军干部战士也就渐渐成了朋友。有一次,战士们见装台的同志们太辛苦了,就从中南海的鱼塘中打了些鱼上来给装台的同志们加菜。大家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都说:“中南海里的鱼跟外面的鱼味道就是不一样。”
四、徐特立同志先同幕后工作人员握手
《刘三姐》在北京演出,一天,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同志来看《刘三姐》。演出结束后,按照以往的贯例,演员们早早的依主次排好队等待首长上台接见合影。在热烈地掌声中,徐老健步走上舞台,只见老人并末急于同站在前排的演员们握手而是绕到后排去先跟舞台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握手致意。
徐老的这一举动顿时令剧场所有的演员、观众肃然起敬,台上台下报以这位革命老人雷呜般的掌声。
五、田汉同志第30场才看上《刘三姐》
在北京,一次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组织的《刘三姐》坐谈会上,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同志感慨地对《刘》剧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说:“你们《刘三姐》在北京火啊!真是一票难求,大有洛阳纸贵的态势,我是一直等到你们演出第三十场了才等到一张票看戏哟!”
六、毛主席问广西刘三姐傅锦华“广西今年收成好么?”
1962年傅锦华同志参加全国青联会议,4月28日,周总理陪同毛主席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在合影留念时毛主席、周总理正好坐在傅锦华的前排,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她是广西的刘三姐傅锦华同志。”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转过身来同傅锦华同志亲切握手。
当晚毛主席观看了傅锦华和马季等人的表演后,主席问傅锦华“广西今年的收成好么?”望着毛主席慈祥地笑脸,傅锦华眼中噙着激动而幸福的泪水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
七、李先念主席鼓励傅锦华同志“做一个人民的好演员”
1968年8月间,《刘三姐》在河南省演出,傅锦华同志因患肝炎住省高干疗养院治疗。期间,正逢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陪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视察黄河。一日,两位首长带着傅锦华以及《刘》剧演出团的病友黄家学、韦桂娥散步。在进午餐时,李先念同志勉励傅锦华说:“丫头得了肝炎病,不能去演出了。(当时剧团去洛阳演出了)不要怕,在刘书记这里很快会治好的,今后,你不但可以演刘三姐,还要演很多的戏,做一个人民的好演员。”
八、郭沫若欣然挥毫,诗赠三姐傅锦华
1962年5月1日郭沫若同志邀请傅锦华、于洋、王玉珍等人到家中做客,在谈及《刘三姐》时,郭老兴致勃勃,亲笔题诗一首赠与傅锦华,现敬录如下,以飨读者。“桃李三秀才,都是大书呆。遇见刘三姐,顿教口不开。傅锦华演刘三姐轰动一时,书此以赠,郭沫若”。
九、李宗仁先生喜赞家乡戏
1965年7月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回国定居,1966年3月便观看了《刘三姐》的演出,在演出结束后,李宗仁先生高兴地走上舞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在与饰演三姐的傅锦华同志握手时,情不自禁的伸出大姆指连声夸奖道:“水准高,水准高!”
十、《刘三姐》主要演员在叶帅家作客
1960年7月,广州,时任《刘三姐》演出团的安莉同志带着饰演刘三姐的马若云、熊秀芬,李小牛的扮演者唐继,王媒婆饰演者陈文德等《刘》剧部分主要演员应邀去叶剑英元帅家作客。叶帅热情地接待了来家的客人,跟演员们打乒乓球,请演员们吃饭喝酒。席间,叶帅建议剧团改名为‘刘三姐剧团’。饭后,叶帅诗情勃发挥笔写下了“僮家三姐擅斯文,一曲能当十万兵。正是鸡鸣风雨夜,中流砥柱出钗裙。绯桃红后木棉开,三姐江干带笑来。黑夜歌残天大白,万家“欢乐”唱千回。”;“来似江风去若云,歌仙踪迹了无痕;菩提树下高声唱,又在红棉树下闻。”;“行尽光年十六年,芳寻织女落尘寰,牛郎学得穿杨箭,射杀人间万恶獌。”;“文德献身能说法,装成鸩鸟作刁媒,而今换了人间世,山顶辣椒到处栽。”等诗篇分别赠予广西刘三姐剧团,马若云,唐继,陈文德同志。(注:当天在叶帅家作客的其他演员也有诗作馈赠)
十一、大诗人萧三说:“我要拜刘三姐为师”
1960年8月28日,中国剧协在北京邀请文艺、戏剧界人士召开《刘三姐》座谈会。到会的有萧三、林山、马少波、薛恩厚、吴雪、凤子、张真等三十多人,座谈会由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同志主持。会上大诗人萧三第一个发言,他说:“我因另有要事急需办理,所以有关《刘三姐》的意见就不详说了。在这里我只想表个态,我不如刘三姐,我要拜刘三姐为师。”
十二、王媒婆趣事
六十年代,舞台剧《刘三姐》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剧中饰演王媒婆的是青年演员陈文德,每到一处她的精彩表演总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举行舞会,周总理把陈文德叫到身边对她说:“你在台上是个老练习的大媒婆,想不到在台下你还是个小小姑娘呢。唔,那我叫你小小媒婆好吗?”周总理亲切而风趣地话语当即引起人们的一阵欢笑。
十三、“猎手李小牛”拜访“打虎英雄武松”
盖叫天先生是我国一代京剧大师,享有‘活武松’的美誉。
《刘三姐》中的李小牛是一名年青的猎手。六十年代,扮演李小牛的唐继同志为了演好这一角色专程去拜访了盖叫天先生。 ‘活武松’对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猎手’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手把手地给他传授了许多‘活儿’。这些‘活儿’唐继同志在后来的演出中都一一派上了用场,让舞台上的李小牛凭添了几分英爽之气。
十四、热情的北京观众
1960年《刘三姐》演火了整个北京城,北京的观众不仅喜爱《刘三姐》这个戏,甚至于爱屋及乌对演出团每一位演职人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刘》剧组将结束在北京的演出快要离开之时,江波同志想把一件自己穿了多年有事业破了的套头式毛衣改为开领式毛衣。于是带着毛衣来到一家织毛衣的店铺跟工作人员说明意图,希望能在两三天之内取到改好的衣服。工作人员说:“眼下接的货太多最快也得一个星期才能领到改好的衣服。”江波同志一听急了,说:“一个星期,我们的演出都结束了,人都离开北京了。”“你们是哪里来的?”工作人员问,“广西。”“你们是来演《刘三姐的》?”“是的”工作人员一听热情顿时高涨起来:“好,好,好!你们的《刘三姐》演得太好了。我叫工人加班,你明天就来取毛衣。你们往后的演出任务很重,不能凉着生病了。”接下来这位工作人员就以《刘三姐》为话题和江波同志聊开了……
第二天,江波同志果然领到了改好的毛衣。
十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04年版《刘三姐》莫进财的扮演者是广西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杨步云先生。杨步云先生表演细腻生动,夸张而不造作,将一个为虎作伥,刁钻奸滑之徒刻划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看了他的表演后都说:“过去《刘三姐》中的老莫进财演得好,现在新版《刘三姐》的小莫进财演得更好。”诸位有所不知,此小莫进财便是那老莫进财的儿子也。老莫进财名叫杨爱民,现已退休在家,想当年也是广西一位响嘡嘡的彩调表演艺术家。在退休前老杨将一身的绝活全部传授给了继承他彩调事业的小杨。俗话说:“将门无犬子”,小杨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磨练,而今已独树一帜,挑起了彩调艺术事业的大梁。当熟知老杨家事的朋友将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对小杨的评价告诉老杨时,老杨无不自豪的说:“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代发展了,儿子超过老子是应该的嘛!”。
十七、2004年版《刘三姐》彩排
——观众不请自来,争相先睹为快
2004年11月30日,2004年版《刘三姐》在拥有一千四百个座位的南宁剧场进行内部彩排,剧团原本只是请了有关领导和少数专家学者观看,谁曾想《刘》剧彩排的消息不胫而走,到了晚上观众们早早就来到剧场将楼上楼下全都坐满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恍惚又把人们带回到了当年《刘三姐》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那火爆岁月。对此,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激动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这是广大观众对《刘三姐》的关切和期盼。是广大观众心中对《刘三姐》的那一份独有的情感。
广西宜州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宜州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