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过分溺爱形成他们缺点的。
独生子女的缺点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心理发展上产生某些消极的特征,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例如,按理说,独生子女可能因上无兄姐、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较强。但事实上却相反,更多的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或者因为家里孩子少,家务负担相对要轻些。许多事情,家长嫌孩子小,“碍手”,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上了小学中年级的独生子女从未叠过被子,有的连红领巾都由父母给系,于是不仅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且长大以后,上了中学仍然缺乏劳动观念,并且什么也干不好。
独生子女并不存在必然的自私心理。只有被父母奉若至宝,娇惯放纵,既置于特殊地位,又没有更多地与人交往的机会,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成人“私有”观念影响的孩子,才养成了自私的心理。
独生子女较普遍的特点是爱激动,好发脾气,较任性。这种消极的情绪、情感特征,主要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经常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所形成的。由于独生,孩子往往容易成为家庭中的“天之骄子”,父母过分地溺爱,不适当的迁就,容易使他们滋长一种“优越”感。
独生子女多数比较胆小,也是家庭教养的结果。家长怕“独子(女)”外出“出事”,从小缺乏锻炼,因而养成胆小怕事的特点。
由此可见,要克服独生子女心理上的缺点,应该在家长的教养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