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宇宙星云。各种物质微粒由于万有引力而互相吸引,形成团块,小团块又形成大团块。团块之间经常发生碰撞,有的碰散了,有的则形成更大的团块,如此继续下去,最大的团块成为太阳,小的团块成为行星和卫星。
太阳系起源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太阳系中形成行星的物质从何而来和行星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首先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按照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成。在这个原始星云中,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又陆续把周围的微粒吸引过来,这样,团块越来越大,而“天体在吸引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质最多,先形成太阳。外面的微粒在太阳吸引下向其下落时,与其它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变成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运动中的微粒又逐渐形成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朝同一方向转动的行星。41年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也独立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与康德的星云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太阳系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形成的。气体由于冷却而收缩,因此自转加快,离心力也随之增大,于是星云变得十分扁平。在星云外缘,离心力超过引力的时候便分离出一个圆环,这样反复分离成许多环。圆环由于物质分布不均匀而进一步收缩,形成行星,中心部分形成太阳。继星云说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灾变说”、“俘获说”等理论。
随着现代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产生了现代星云说,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现代星云假说根据观测资料和理论计算,提出它的主要观点:太阳系原始星云是巨大的星际云瓦解的一个小云,一开始就在自转,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部演化成星云盘,星云盘以后形成行星。目前,现代星云说又存在不同学派,这些学派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1755年,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宇宙星云。各种物质微粒由于万有引力而互相吸引,形成团块,小团块又形成大团块。团块之间经常发生碰撞,有的碰散了,有的则形成更大的团块,如此继续下去,最大的团块成为太阳,小的团块成为行星和卫星。
参考资料:生物博览
于万有引力,气体星云慢慢聚集。由于体积缩小,其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引燃了核裂变反应,形成太阳。少量的重元素形成了行星。
其实还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恒星是不可能形成像太阳系这样带有行星的系统的。因为当时的宇宙缺少比氦重的元素,行星无法形成。这些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恒星存在了几十亿年。尽管开始时它们的成分十分单调,但由于核聚变的结果,到它们寿命终了时,已经有了铁这样重的元素。但铀之类比铁重的元素仍不存在。后来在一次辉煌的爆炸中,高温高压锻造出了比铁更重的元素,并将它们撒播到太空中,与氢云混合在一起。
当这些掺杂了重元素的氢气云运行到银河的巨大旋臂中时,受到压缩(光有引力还无法触发这个压缩过程)。这个压缩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下来。多少万年后,中心的物质形成恒星,周围的物质则形成行星。但这些行星之所以能够形成,却离不开上一代恒星生产出来的重元素。否则哪来的岩石、泥土?太阳并非像天文学家原先设想是孤独诞生,而是在一颗巨大超新星发生的作用结果下出现。正如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这一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杰夫赫斯特尔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的。
科学家小组将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碎片中镍-60同位素作为证据,镍-60同位素只能是由于铁-60放射性衰变而形成。镍-60同位素同样存在于太阳系形成的初期阶段,它是超新星进化的产物。
赫斯特尔博士及其同事按以下方式再现发生在46亿年前的事件,巨大恒星由巨大气尘团形成,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作用下从气尘团中心向太空迸发出炽热气泡,冲击波不仅使气泡向前移动,同时压缩周围的气体,从而促进了太阳和其他质量较小恒星的诞生。在10万年里后来形成太阳系的气尘团经受了临近巨大恒星强烈紫外线辐射,在这阶段太阳是一个"蒸发的气球"。这样的作用进程天文学家已在某些星团中观察到,其中包括"三裂"星云(见照片)。
然后又经过1万年,太阳周围的这个气球消失了,在这地方留下了新诞生的恒星和平坦的气尘圆盘,气尘圆盘是行星、彗星和小行星的“建筑”材料。临近巨大恒星辐射的紫外线开始使原始行星盘蒸发,再经过1万年原始行星盘缩小到现在太阳系这样的大小。
上述进程是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完成,因此宇宙临近四周撒满有爆炸中合成的物质,在这些合成物质中存在有铁-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