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76年间一共有16个皇帝,除了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其孙建文帝朱允汶被朱棣废黜不知所终,景泰皇帝也是被正统帝废黜而葬在北京西郊(即景泰陵),其余13个皇帝都葬在昌平境内的这一片龙脉之上的风水宝地里,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是群山雄峙,南面有虎山蟒山相对,正好成为守卫皇陵的青龙白虎,中间是一片四季温和的开阔盆地,自1409年明成祖朱棣营建长陵开始,这里便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这一片得天独厚的山清水秀便成了平民难以亲近的皇族的天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死去,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是北京旅游景点十个世界之最之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面积达 120平方公里。周围的军都山余脉,在陵域东、西、北三面形成环抱式天然屏障,北部的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中峰海拔760余米,是陵区最高峰。环山之内,是洪水冲击形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婉蜒东去。陵区南部的龙山、虎山一左一右,虎踞龙盘,把守门户。仁立平原北望,群山巍峨,层峦叠峰;登高南眺,河水潆徊,川原开阔。如此磅礴壮观的地理环境,正是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所极力赞美和推崇的“四势完美”、“山川大聚”的帝王陵寝吉壤。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整体性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貌,是明朝200余年历史中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和陵寝规划与建造的最高代表。而其历史遗存,又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明王朝的盛衰兴亡,记录了明朝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76年间一共有16个皇帝,除了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其孙建文帝朱允汶被朱棣废黜不知所终,景泰皇帝也是被正统帝废黜而葬在北京西郊(即景泰陵),其余13个皇帝都葬在昌平境内的这一片龙脉之上的风水宝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