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六次是在明成祖,第七次是在明宣宗在位时。西洋是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完成皇命,实现个人愿望后,后来由于没有皇帝的支持,就悄然结束了。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 “郑和下西洋”。
1405年的初冬,郑和率领着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过600多公里的航程,到达福建长乐的太平港。1406年初,大明船队从太平港出发向着南方的台湾海峡进发。台湾海峡是中国东海及其北部邻海与南海、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这里是多风暴地带,世界上对台湾这个词的最初了解,是因为每年这个岛附近海域形成的台风。风浪将使郑和船队经受第一次考验。
郑和的远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远航,对于船队的总指挥郑和来说,应付瞬息万变的海上天气是他远航重要责任之一。时至今日,中外人士对于在世界科技尚未昌明的古代,中国能够派出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长期驰骋于风浪骤变的大洋,仍然表示钦佩和赞叹。二百多艘木帆船的结构设计、航海性能,水手们的驾船技术和航海经验,面临着严酷的考验。如果,船队还没有进入南海就被暴风雨所终止,那么,以后的奇迹都不可能发生。郑和率领他的船队成功地闯过了第一个险关。海洋,造就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也由此书写了世界远洋航海史的千古绝唱。
7次,明朝,永乐皇帝,东南亚一带,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