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不知父是什麽婚姻形态?是原始无偶婚(自定义)。原始无偶婚是婚姻史上最早的婚姻形态。
人之初的性要求,天性使然,是一种本能的要求,自然的要求。原始人的两性关系,起先是族内杂交。征于文献,族内杂交见诸神话。伏羲女娲,兄妹关系,在汉画砖上,人首蛇身,两尾缠绕。是造人始祖。另一汉画砖,伏羲女娲的背后还站着一位作搂抱状的男子,据说是长辈,暗示男女性事不分辈份。看来人类最初的繁殖的确依靠近亲繁殖(影响后世婚姻,春秋“秦晋之好”就是近亲繁殖的流变)。后来,大约在母系社会后期,氏族交往增多,性趣转向族外野合。族外野合,则如上所引,见诸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
知母不知父的杂交野合,有人称乱婚(族内杂交),有人称群婚(族外杂交)。或称族内杂交为族内婚或血缘婚。称族外野合为族外婚。严格的说,称“婚”并不合适。杂交野合不是婚姻形态。但考虑到这一性关系是氏族生存繁衍的靠山,约定俗成,借而用之,用于范畴原始人的两性关系和儿女生育。这些范畴,乱婚、群婚,族内婚、族外婚,各有所指,但总其根本,皆缘出自然本性,男和女随遇而安,只有流动的性对象,没有固定的性配偶。似可统称为“原始无偶婚”。
原始无偶婚玉成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首个系统,母系血统,反过来,母系血统又玉成了无偶婚的科学禁忌,如母子禁忌,辈分禁忌等。这样,母系氏族赖以产生,母系家族母系家庭也接踵而出(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有氏族始有姓。“姓”这个字,有女无男。《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最初的姓氏,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夏人,姒姓;秦人,嬴姓;都有一个女字。可以佐证原始氏族的姓氏起于母系氏族,代表母系血统,纪念女性生民。所以,生民如何?答案是,父系出自母系,出自原始无偶婚。
原始的氏族寻偶婚引发了原始婚姻形态的大变化,引发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新系统,父系血统,父系家族及有父有母的父系家庭。
氏族寻偶婚,分四步走。一妻多夫,主夫主妻,一夫多妻,一夫一妻。起初,因氏族男子多,抢来或换来的女子少,是一妻多夫的(参看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其后,外来女子增多,出现了主夫主妻。主夫主妻又称对偶婚。对偶婚也是一个约定俗成,专指主夫主妻的婚姻结构(辨析:“对偶”容易混淆为一对夫妻,不如径称“主偶婚”)。主夫主妻,相互为主。主夫,指一个女人有一个主要丈夫,相对固定的丈夫,她仍然可以与其他男人过性生活。主妻,指一个男人有一个主要妻子,相对固定的妻子,他仍然可以和其他女人过性生活。主夫主妻构成一个粗糙却相对稳定的家庭(参看摩尔根《古代社会》)。再往后,到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由于家庭秩序、财产继承和社会秩序,权力继承的需要,产生一夫多妻,最终以一夫一妻为原始婚姻画上句号。
一夫多妻。大禹之前有之。屈原《天问》“眩弟并淫,危害厥兄”,说舜的弟弟象为谋取嫂嫂谋害兄长舜。看来舜时已经不是主夫主妻制。刘禹锡《潇湘神》:
合葬的史前墓穴。足以证明原始社会末叶的一夫一妻已相当普遍。
原始末叶的一夫一妻和现代一夫一妻不能等量齐观。原始的一夫一妻,大约出于两个需要。一是家庭、财产需要稳定、保全。多妻是家庭火药库,随时引爆,特别是一夫去世,妻子各顾各,家庭极易破裂,财产极易流失。二是父系社会人口增长,氏族内部男女数量需要平衡,如不改进,氏族的男性内讧必不可免。现代一夫一妻制则建立在男女平等、自由自主的基础上,是保证妇女人权、地位的主要制度,非常有利于子女抚养、财产继承。惟独男人的性需求,不仅和女子一样有了家外的禁区,而且比女子多了家内的禁期。而这种限制对于人类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也是完全必要的,十分有益的。
第三章 凤凰于飞 (家国配偶婚)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沩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
是贵族之家歌唱婚姻。凤为夫,凰为妻。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戏台上叫“凤求凰”。凤凰于飞是经典的夫妻礼赞。
一夫一妻,法定何时?夏启家天下,尚无明文。但夏代男人若与别人的妻子相好,已经不道德。《天问》:“惟浇(ao)在户,何求于嫂?”浇,夏人,与嫂通奸,人头落地。商代的前期君王大多一凤一凰。商汤和妣丙,太甲和妣辛。商中期,武丁中兴,有一妻六十四妾。周初,制礼作乐。一夫一妻多妾或称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制度(自定义),载于典籍(参看《礼记》、《易经》)。从此,周代直到清代,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统治中国婚姻近达三千年。是婚姻史上第三种婚姻形态。
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以一夫一妻为合法配偶,以纳妾为补充(明代规定年过四十无子方可纳妾)。不过,男大当婚,妻不可不娶,妾则可有可无,可以娶妻纳妾,也可以娶妻不纳妾。李白《襄阳歌》: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生怕不合公婆口味,留下不好印象。林黛玉是贾母最喜欢的外孙女,到了贾府,虽是未婚小姐,也不敢多说一 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可知封建家庭规矩森严。何况为人媳妇者。如今世道,“君家妇难为”的程度已大大降低,“君家夫难为”,似乎也要给予一定关注。俗语“气(妻)管炎(严)”,就是古人讲的“惧内”、今人讲的“怕老婆”的雅噱。
第七章 男儿爱后妇 (七出之条)
汉人辛延年《羽林郎》: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这句诗对于研究汉代婚姻比较重要,可以看出汉代的“离婚率”和“再婚率”相当高。不然,“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难以成为经验之谈。“重前夫”,必嫁后夫。爱后妇,必去前妇。但“重前夫”,意味女子离开前夫是迫不得已。“爱后妇”,意味男子丢弃前妻是处心积虑。《邶风谷风》: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尔,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烛,湜湜(shi)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弃妇步履沉重,满怀怨恨。责备男子寡情寡义。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表面上很轻松,说新妻不如旧妻,丈夫有些悔意,旧妻有些得意。实际上骨子里很酸痛,旧妻有“颜色”,有“手爪”,丈夫居然不要,实属喜新厌旧。时下流行的所谓“审美疲劳”其实就是喜新厌旧的翻版。喜新厌旧,停妻再娶,是对已婚妇女的重大威胁。汉诗《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诗《怨歌行》:
新裂齐紈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qie)笥中,恩情中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