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曾阝地,建立 曾阝国。曾阝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邻近的莒国灭掉了曾阝国,曾阝太子巫无家可归,在远离莒国的鲁国南武城居住下来。曾阝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皙在孔子的学生中属于狂者,即敢说敢为,不拘小节。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有一次,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曾皙说:“晚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描绘出了一个升平祥和的大同世界,因而孔子表示赞同。曾子的母亲上官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一生织布、操劳家务,对曾子非常慈爱。曾子的生母去世后,曾皙曾续娶,姓氏不详。
少年时期
曾子是在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严教下成长起来的。曾皙对曾子寄予厚望,在曾子六、七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等到曾子年龄稍长,曾皙就把自己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据传说,曾子小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父亲教给他的字,他总是不停地背、写。随父亲田间劳动,见到树呀、草呀、虫呀,总要问父亲怎么写。曾子十二岁就跟随父亲读诗书,每天除完成父亲安排的学业外,总尽量多读书,常常学习到深夜。
曾子从小就是个勤快的孩子,几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年龄稍长,就跟父亲下农田劳动。十三、四岁时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会了犁地、驾车。曾子禀性孝顺。据《论衡?感应篇》记载,有一次(清代熊赐履说是十四岁时),曾子在旷野打柴,有客人到他家。曾子的母亲情急中掐了一下手臂,曾子立刻感应到疼痛,他认为是母亲病了,疾步赶到家中。感应的事不一定实有,但可说明曾子时刻挂念着父母。《琴操》记载,曾子年少的时候,就对父亲尊敬亲爱。他家贫又没有固定职业,就靠亲自耕作供养父母。有一次在泰山下干农活,遇到大雨雪,一个月没能回家探望父母,心中非常担忧和思念,创作了《梁山操》这首琴曲。“梁”是“架桥”的意思,寓意是:让琴声架起桥梁去慰问父母。又有一次,曾子出发到郑国去,来到一个地方,听说那里的地名叫“胜母里”,他认为那个名字对母亲不敬,就非常厌恶,便调转车绕道而行。(参见《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在他的少年时期,仁爱、坚毅、诚实的性格就已经形成,父母对他也充满了信心。《吕民春秋劝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曾子的父亲派曾子外出做事,过了时间而没有到达。因为当时战乱,人们都怀疑曾子可能被杀了,因而对曾点说:“曾参莫不是死在外边了吧?”曾点说:“他虽然有可能遇害死去,但有我活着,他哪里敢死呢?”意思是说,有父母在家等着,他会千方百计地避免伤害的。曾子一家曾就近移居过费国(费国与原曾阝国同为姒姓)。据《战国策》记载,曾子住在费国的时候,费国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说:“我儿不杀人。”仍像原来一样织自己的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还像原来一样织自己的布。又一会,有一个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才害怕了,丢下织布梭越墙逃走了。虽然曾母最后还是逃走了,但仍可以看出,她是坚信儿子不会杀人的。
另外曾子还有师从孔子、孝事父母、推行德政等诸多事迹。。
参考资料:http://www.zencius.com/zzxs/index.htm
记得一个:有一回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儿子哭喊着要跟着,曾妻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和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曾子之妻从试市集回来时,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了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于是,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参考资料: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