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境界,物我两忘。色及是空,空及是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话几乎人人都朗朗上口,尤其是「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每每见诸文章之中。
其实,以佛家的「空性观」观之,「本来无一物」还不是「空性」的真义,它还在空性外面,并没有进入空性;只不过是进入空性的准备动作而已。就好象先把脑子里的垃圾思维清除干净,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智能充满」。脑子里的垃圾思维本来就不存在,是人把它们放进去而把本来就在里面的般若智能硬生生的给挤掉了。本来无一物的「物」指的是垃圾思维,是来宾而不是主人。真正的主人是「般若智能」,是「空性实相」;祂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有人喧宾夺主使用那个空间。只要来宾一走,让出空间,主人一定回来。
惠能的意思,树、明镜、台、物、尘埃等都不是本来的东西,「菩提」才是本来面目。神秀为了见本来面目,为了见到空性实相,一直用心想把紧紧黏在菩提周围的垃圾尘埃擦掉,不料越用心越是擦不掉。
点出:见性不可用心,用心永远见不了性。
参考资料:網頁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参考资料:http://www.feiniaoji.com/trackback.asp?tbID=213
这几句话,与人之初性本善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灵魂与思想如果没有受到凡尘的污染,又何须擦拭?但红尘中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抵挡?所以人只能时时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